王弘毅血戰打退了秦地藩鎮,,龍劍趨於穩定,於是大軍大勝而回。

蜀地由是在王弘毅手中獲得了統一。

王弘毅令人上書朝廷,請封蜀王。

大燕朝的傀儡小皇帝在內宮大斥王弘毅乃是亂臣賊子,不允封王。

事實上,如今朝廷的一切大權都在權臣魏越手裡,小皇帝只是一個蓋章皇帝而已,沒有自主權。

而在這個事情上,魏越也不想王弘毅得到蜀王的冊封。

上次給予蜀候,其實是想將王弘毅釣出蜀地,來個釜底抽薪,但不想,王弘毅如此桀驁,吃掉了魚餌,卻不上鉤。

也因為有那道聖旨在,王弘毅自稱蜀候,沒有得到太多人的反對。

但現在,大燕朝要是給了王弘毅蜀王的封號,那無疑是加深了王弘毅的氣數,幫助他穩定蜀地的統治,這反而不好。

於是,大燕朝在權臣魏越的操控下,連發三道聖旨訓斥王弘毅,稱呼他為欺君叛國之人,號召天下義士共反之。

另外,大燕朝又封魏越為吳國公,令他統領兵馬,共伐逆賊王弘毅。

訊息一出,滿朝文武震驚。

因為晚期藩鎮叛亂,朝廷南遷,實際區域就是古揚州,也就是吳越之地,加封魏越為吳王,實在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這還沒完!

七日之後,大燕朝又以魏越討伐王弘毅反王的名義,加封魏越為吳王,加吳王,賜九錫、假黃鉞、使持節、總理萬機。

這是更進一步。

雖然說是朝廷冊封魏越為吳王。

但是有識之士皆知道,朝廷其實就是在魏越的控制中。

魏越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他藉著王弘毅的名義,給自己封王,也意味著魏越受到王弘毅的刺激,行事會越來越激進,這是打算蟒吞龍,謀朝篡位了?

一時之間,天地風起雲湧,暗流用地。

各地藩鎮加快了統一步伐,廝殺不斷。

不過外界紛紛擾擾。

王弘毅卻關上門來,一心做著自己的事情。

朝廷的訓斥他並不擔心。

蜀地乃四困之地,自古出龍不易,容易形成困龍之局。

但同樣,蜀地易守難攻,在秦地藩鎮都被王弘毅打退的情況下,外界想要攻伐蜀地,卻也沒有那麼容易。

朝廷不同意給王弘毅蜀王的稱號。

王弘毅就自取,自封。

關於蜀王的登基之典還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著。

而他的精力,則重點放在蜀地的內政治理上。

王弘毅一統蜀地太快了,在吳思源的支援下,比原著裡快了幾年的功夫。

這本是好事。

但現實不是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