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底,在牧民的幫助下,吳思源想了好久的幾間屋子終於建了起來,還有了一間屬於他的獨立廁所。

雖然只是一個旱廁!

那一年,他也在院牆裡搭起了雞棚,順帶起養殖起肉雞。

肉雞被他放養在院子裡的小果園裡。

偶爾有喂一些牧草。

可別忘了,【神農角空間】裡面,還種植著十畝左右的羊草。

收割之後,一畝收穫435公斤的產量,總共收穫了4350公斤左右的優質牧草。

都是適口性好的上等粗飼料,養殖的肉雞都喜歡吃,下的雞蛋也大!

這裡很多家庭都會養殖雞鴨,無論是拿來吃,還是跟別人交換東西,都是不錯的選擇。

吳思源之所以做起了“雞場主”,卻是沒有辦法。

是因為他發現,平日裡高強度的勞動,再加上晚上又是“煉谷化精”修煉內功,沒有足夠的肉食可不行,身子骨可會壞!

沒辦法,他才這樣做的。

因為【神農角空間】裡面只有魚,可沒有其他的肉食。

敕勒川牧場的牧民都誇他是一個勤勞能幹的小夥,一年不到的時間裡,就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就是缺了個女人熱炕頭。

吳思源聽了都是笑笑,女人算什麼,女人只能影響他修煉的速度!

時間來到1963年夏。

吳思源仗著自己文化人的身份,跟幾個熟悉的牧民說自己研究出一種產量更高,營養更豐富,馬兒更愛吃的羊草品種,請他們幾個人在草場裡劃出一塊地,幫忙種植這些牧草,看看效果。

這個時代的人民,對於文化人還是有一種敬意的,他們可分不出一個農業學家和一個語文老師之間的區別。

而且草場的面積大著呢!

牧民們看著稀奇,也樂得幫忙。

他們給吳思源找了一塊稍微靠近山坡的土地,面積大約有200畝,之前已經被平整過了。

一群牧民吆三喝四,在吳思源的指導下,就將吳思源給出的羊草種子粗放式地播種下去。

一開始,這幫牧民還很有興致,有空的時候,就過來瞧一瞧,看一看。

結果看了好長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吳思源提供的牧草看起來好像也沒有什麼出眾之色,跟草場裡隨處可見的羊草一個樣子。

漸漸的,他們就不來了。

只是會記得吳思源的吩咐,儘量不要將馬匹趕到這邊過來啃食。

時間一點一點過去。

很快就來到了八月份。

正是草場收割,晾曬,作為馬匹越冬食物的時候。

一天,他們收割到吳思源那200畝地的羊草種植基地的時候,他們頓時就被那長勢過人的牧草給鎮住了。

在草場上生活了那麼多年的他們,對於牧草的產量,有著直覺般的觀感。

而吳思源這個種植基地上面的牧草,卻是遠遠超出了他們的預感。

肉眼可以看出來的與眾不同!

他們又想起了吳思源當初說的話,一下子來了興致。

刈割,打垛,稱重!

平均畝產320公斤!而吳思源也只是對它們進行十分粗糙式的管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