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當自強,對鏡貼花黃。

吃個桃桃,好涼涼。

比起如今茫茫多辣眼睛的糖果男孩,臺上的盛珮身段優美,如臨花照水,同為男兒身卻讓人唯有感到大美風華之致,一點都不覺得看著彆扭。

韓試有一個瞬間,想到了《霸王別姬》裡的程蝶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臺上高唱正酣,光影如絢,韓試看了眼滿座認真聆聽的戲迷,忽然就琢磨起了一個問題:

按說華夏的音樂源遠流長,幾乎從文明開化以來,就有禮樂征伐之說,應該是最早形成音樂並無比重視的國度,怎麼就漸漸沒落到不行了呢?

詩三百,可都是能唱出來的。

至於豐富多變的戲曲,每一支都是一段充滿歷史人文況味的故事,譜寫著不僅是才子佳人豪傑將相也是百千年裡的煙火風塵世故人情。

起碼比現代的音樂劇絕不遜色。

如今雖然大力推廣京劇之類的國粹,但年輕受眾依然十分之少,比如韓試就是直到今日置身戲臺下,才猛然瞥見了一絲傳統戲曲的魅力。

同樣的在音樂方面,近些年華夏風、國風、古風或者民樂,似乎都有火起來的趨勢,接觸與喜歡的人都在不斷增加,但實際上都是完全建立在西方樂理之上,並非與華夏的傳統音樂一脈相承,大多數只能說加入了華夏元素。

尤其是韓試瞭解過一些的所謂國風舞臺和古風歌曲,前者來個古裝扮相就迷倒了一片小姐姐,後者精品非常稀少,往往歌詞用一堆不知所云的意象來勾勒出眼花繚亂。

華夏傳統音樂裡的精髓,依字行腔的旋律和意境表達,沒幾個作品學到和掌握。

捏著嗓子發出幾聲細長的轉音,就被稱作戲腔紛紛讚不絕口了。

韓試並不是覺得現代音樂不好,或者認為華夏傳統音樂就必須故步自封地拒絕西方樂理的融入,只是不免感到一陣惋惜。

老祖宗留下了多少好東西,卻讓後世子孫給漫不經心地丟掉了。

就像長安的大唐不夜城光華殊麗,卻有的地方建了個鬼的島國風情街。

【祥雲冉冉波羅天

離卻了眾香國遍歷大千

諸世界好一似輕煙過眼

一霎時來到了畢缽巖前

雲外的須彌山色空四顯

畢缽巖下覺岸無邊】

一陣轟然叫好聲,把走神的韓試拉了回來。

劇場是原聲設計,不用音響就能聽得一清二楚,韓試試著閉上眼睛不看顯示屏上字幕,居然能聽出個八九不離十。

華夏樂曲中的依字行腔,就是在旋律中最大程度保留了漢字本身的聲調變化,不像現代音樂給消弭了,流行歌不看歌詞有時都往往聽不懂唱的是什麼。

韓試凝神傾聽著盛珮千迴百轉的吟唱,心想人家一口氣息,就不知足以秒殺多少出道的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