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公式一定程度揭示了智慧的生成,對外感知、仿生學、人工智慧產生了極大的處境,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

由於大多數的虛擬場景都是“幽靈體”設定好的,人類以及藍金時代聯盟只是負責整理歸納這部分東西,相當於大部分的知識都是抄襲的。

但僅僅只是如此,卻帶來了全新的知識體系。

舉個簡單的例子:先構造出一個簡單的黑白虛擬場景,讓一個缸中之腦進入其中。

它是否會適應呢?它自然是不適應的,因為在它的“記憶”中,世界是五顏六色的。

但如果去除它原本的記憶,它是否會適應呢?它卻有可能適應,大腦的適應能力,遠遠比預期中的更高。也就是大腦中的“軟體”體系,擁有非常高的學習能力。

“適應了簡單場景後,該缸中之腦會認為自己原本就只能看到黑白兩種顏色。”

既然簡單場景可以,更加複雜的場景呢?譬如說紅外波段與紫外波段,也能夠看見,會發生什麼。

亞巖人的磁場感知,是否可以增添到人類身上呢?

這些答案並不否定。。智慧之所以被稱作智慧,是因為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大。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思維加速。

缸中之腦是否可以加速思維?讓人在單位時間內,產出更多的知識?

“就目前而言,思維減速似乎是可以做到的。”

林秋月停頓了一會,解釋道:“各個種族的神經元訊號傳遞速度有所不同,普遍在100米/秒——500米/每秒之間。我們對一些崩潰的大腦做了一些實驗,透過一系列複雜的技術手段, 似乎可以做到思維減速, 我們將它們的思維狀態,成功凍結了一段時間。”

“但思維加速呢……大家應該也知道思維加速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我們會變得更加聰明。但侷限於樹突、軸突的連線問題,還不能夠無限制的加速。除非完全拋棄人類大腦,才能做到思維加速。”

“最後還有一個例子便是大腦晶片,也即腦插介面, 是缸中之腦科技樹的一條小小分支。如果我們完全破解了缸中之腦難題, 大腦晶片也只是很輕鬆的一件事,這些輔助性質的工具,能夠讓我們更加聰明,更輕鬆地進行人機互動。”

“最後便是仿生學, 透過仿生學器官與大腦的相互連線, 能夠讓這些大腦,重新感知到真實的世界。這一技術成果,將可以應用到所有人身上, 讓大家都獲得仿生學器官。”

張然坐在第一排的正中心,被她說的有些頭皮發麻。

不過他還是聽明白了林秋月講述的一部分內容,先不說什麼思維加速,思維感知的問題,光是大腦晶片……那可真是劃時代的東西啊!

啪啪啪!

會場中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還隱隱夾雜著“嘎嘎”的聲音。倒不是綠星人在那裡叫,很多藍金時代聯盟的外星人,也在那裡大聲尖叫。

不得不承認, 綠星人的文化傳播能力真的一等一的優秀, 即便他們的人口稀少,但他們的“嘎”已經變成了星際聯盟中的流行文化。

大家驚歎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的發出“嘎”地一聲!

等林秋月下臺後, 又有一位亞巖人的科學家上臺公佈了最新的仿生學論文。

為了讓這些缸中之腦感應到真正的現實, 涉及到了“認知哲學”問題——也即你感知到的世界,和我感知到的世界, 如果是不一樣的, 應該怎麼辦?用人機互動技術研製的仿生學器官, 和原先的器官總歸是不一樣的, 對外感知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每個人的靈敏程度都是不一樣的,有的眼睛特別銳利, 也有的耳朵特別靈敏,甚至能夠根據聲音辨認方位。

特別是章魚人的眼睛, 能夠辨認更加複雜的眼色,而且他們的視野居然是鏡面對稱的。

在這些複雜情況下,認知崩塌帶來的風險將格外之大。

張然倒是不太關心這些外星人認知崩塌等問題,人類的內部倫理就足夠他麻煩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