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遺老(第2/2頁)
章節報錯
所以他們決定山東士紳豪強聯合起來搞募捐有錢的就多捐沒錢的就少捐。
大明初核天下土田山東納稅地數額為七十二萬四千多頃約佔全國耕地十分之一每年夏徵小麥八十五萬五千多石實徵粟米一百九十九萬五千多石。
到了明中晚期山東的稅賦經濟水平甚至已經超過了唐宋時的水平。
事實上到萬曆末時山東實際的耕地面積早就比國初增加了許多若是把官田、民田、軍屯田、墾荒未報田等通通清量登記大概有可能已經有一億畝了人口約有一千多萬。
人均佔有耕地不到十畝上田畝產約兩石中田一石半左右下田只有一石雙種雙收比例不大大概能折算到兩年三季平均畝產一石半。
總的來說山東雖然也有許多丘陵山地但仍是個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的好地方。
一億畝地平均畝產一石半意味著一年總糧食收成一億五千萬石左右而山東一千萬人口算按比較低的口糧平均每口月糧三鬥一年三石六一千萬人一年需三千六百萬石。
不過實際上一月三鬥糧是不夠的缺乏副食油水主糧消耗較多壯勞力一月五六鬥綜合老人孩子一人一年要四石多。
而實際上萬歷年間大明人口達到峰值所以可能遠不止一千萬當時明朝人口推算約有一億多山東佔天下十分之一人口假如算一千兩三百萬那也得消耗五千萬石左右。
當然細算的話還得有個主糧雜糧粗糧細糧的折算。比如稻穀出米率一百斤稻碾成米可能就七十來斤。
當然山東的糧食還要供應京師以及為運河沿岸繁盛的工商市鎮服務。
如果嚴謹一點算萬曆末山東田地在八千多萬九千萬畝是有的而人口可能在一千二三百萬間所以在豐收之年山東是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甚至除了上繳幾百萬石糧後還有很多富餘是糧食產出和供應大省。
當然山東有運河、黃河甚至沿海風暴等災害實際產量可能會減少一些。
明中葉以來土地兼併嚴重宗藩、勳戚、士紳豪強們佔據了絕大多數田地大多數百姓都只能淪為佃戶或長工而地主們普遍跟佃戶對半分。
就比如孔家不管豐年還是災年豐年不加租災年也不減租被稱為萬年租。百姓種出來的糧一半得上繳給他們扣除種子等成本就所剩無已一遇災年就得逃荒甚至賣兒賣女。
本來正常種上十畝地收成完全夠一家人口糧還有不少剩餘但就因為沒有自己的地在上繳完一半產出再給朝廷官府繳各種丁銀等等後百姓每年雖種出幾十石糧來但自己真正能留下的可能卻僅有幾石連喝粥都不夠最終只能逃亡。
其實現在山東這種慘淡蕭條景象士紳豪強地主們同樣也損失慘重。
地荒在那租再高有什麼用佃戶都逃光地都荒了哪來的產出哪來的租。
人都跑光了市鎮工商等也蕭條了掌握資本的這些豪強大戶自然也是遭受很大損失。
他們也希望能夠早點恢復。
他們也希望能修好黃河。
他們更希望皇帝真的就既往不咎所以他們也得自救。
山東以前一年的田賦額也不過三百萬石糧左右各種代役銀也不多山東也就臨清關過去收的關稅較多一年八九萬兩收益極高。
這些年山東士紳豪強確實損失很大不過之前已大多歸附北京清廷穩定了下來雖說田地產出沒恢復過來但各家以前積攢的錢財有許多還都是埋藏在地下的那些銀子都藏著呢。
先前送來四句詩旗子的長白山尼王氏這次也再次來拜見皇帝她夫家長山縣太和莊劉氏家族有名的望族。
他公公劉鴻訓還是崇禎朝首輔大學士據說劉鴻訓是個辦事能力強又極清廉的好官還是東林黨人他父親也是東林黨人官至陝西按察副使。
說他父親劉一相十歲喪父母親高氏操持家務家中貧困節衣縮食教子但他家卻還有婢女使喚所以也不是真正的普通百姓。
後來劉鴻訓又中進士一路官至首輔也有清廉名聲。
可實際上現在朱以海手裡掌握的調查報告劉家擁有田產三千多頃其中登記在冊的並不多雖然這三千多頃其實有許多也是寄名田但寄名田也是要收租的。
手機閱讀『小♂說÷吧→』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