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名,樹的影。

對於朱棣,其實在朱英的內心深處,一直有一絲絲忌憚。

永樂大帝在後世的名頭,還是很響亮的。

那可是在整個華夏曆史中,唯一一個以藩王之身造反成功者。

這也是為什麼朱英一直沒有真正去用朱棣的原因,最好的辦法就是放去大明外開疆擴土。

但現在遼東,奴兒干的情況截然不同。

首先在遼東,奴兒干兩地,可謂是一馬平川,無天險可守。

黑土的縱橫面積很廣,很大,這也就意味著去守護糧產將會變得極為艱難。

在這種情況下,毫無疑問,每當黑土地開始收穫的時候,必然會引起草原上及周邊勢力的眼紅入侵。

從前還要費勁心思,越過長城進入內陸打秋風,常常是有來無回。

現在不同了,直接衝過去就能搶。

草原不平,戰爭不停,這就是往後遼東,奴兒干地區的真實寫照。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真正的將才。

倒也不是說大明沒有真正能打的了,相反,還很多。

譬如淮西武將集團,隨便拉出一堆來。

包括藍玉,也是可以調遣過去。

但是他們的功勞,已經足夠大了,若是繼續鎮守遼東,奴兒干,這個中影響,會波及到軍權的平衡。

他們本身就有許多舊部,現在已經是在削弱影響了,還放出去,就很難控制。

那為什麼朱棣就沒關係呢?

首先是他的身份,他是藩王。

藩王的兵員,將領,本身是來源於皇室的調遣,也就是說藩王本身的權力,來源於皇室本身,而不是將領個人,這也是為什麼自古以來,藩王造反都不成功的主要因素。

當諭旨下達,解除藩王權力的時候,幾乎很少有人,會選擇跟著藩王作亂。

朱棣那邊,是個例外,究其原因,還是朱允炆師出無名,做事太絕,而且那個時機,也非常之不對。

因為在朱允炆上位的時候,軍權有很大一部分掌控在藩王們手裡,而這些藩王在面對朱棣和朱允炆之間的鬥爭,一開始就是作壁上觀,甚至多有幫助朱棣。

因為誰都不想引頸就戮,心裡頭雖沒感覺朱棣能夠成功,但至少也要威懾一下朱允炆。

當藩王們聯合起來,影響力還是很大的,而且那個時期,距離藍玉案才過四五年,大量的中層軍官被殺,也導致軍中衰落。

還有諸多巧合,權謀,裡應外合之類加持,這才有朱棣的成功。

朱英怎麼也想不出,若是僅憑朱棣一人,怎麼能跟自己對抗。

就算是安排朱棣去遼東,奴兒干,肯定也不是讓他一個人管著,自有掣肘。

回想起朱棣一生,幾乎都是在馬背上渡過。

哪怕是最後當了皇帝,都是不斷親征。

直到第五次親征,身體承受不住後,才結束了戎馬的一生。

比起皇帝,他更適合當個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