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特·色·大·鍋·飯(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今天你燒飯吧,我來洗碗。”
“不,你燒,我洗。”
“要不,叫兩份外賣?”
“好。”
——喜劇小品:《社會分工的演化》
......
工業化和農業化的發展差異千千萬。
往大了講,‘生產效率的進步’之類的大理論可以長篇敘說個半天不帶停,是歷史文、種田文、鍵*文的【水字數】好幫手。
但這樣缺乏實感。
就像一斤麵粉和一斤包子,總歸是吃一斤包子更有實感。
所以,
往小了講,‘如何吃飯’的變化,便足夠【以點帶面】哩!
時間加速一下......
五日後,雨過天晴的中午。
固斯城內,年輕的木匠忙完手上的活計,把銼刀和錘子塞回工具箱,在小屋外的石階上落座——工作的小屋裡滿地碎木屑,不方便吃飯。
他取出用乾淨棉布包裹好的一大塊黑麵包,飢腸轆轆地咬了幾口。這橢圓形的黑麵包裡填塞了充實的餡料:切塊燻羊肉、煮綠豆、碎甘藍、滷汁、以及適量的鹽。
早在凌晨時分,木匠的妻子花了兩個多小時,烹飪製作了6份這樣的“雜餡大面包”:2份給木匠、2份給她自己、大兒子和小女兒各拿1份。他們一家子全天的飯食,凌晨就得提前準備好。
城內居民和城外自耕農是不太一樣的,在固斯城內做工的人,往往是在店鋪裡、僱主家、攤位中、街道上,一干就是一整天,中間不回家,因為抽不開身。
相比之下,城外的村民們雖然每日的農活又累又多,但至少在忙完農活之後,村民們還是有相對靈活的空閒時間,能夠自由地回家烹飪、吃飯。
(城堡莊園旁的農奴村則又是另一回事了,暫不作展開)
雖然城內也有一些兜售果脯、糖麥球、現制滷肉的遊街小販,但對於大多數的拮据家庭而言,克勤克儉、精打細算,必定是自家烹製的成本更低,意外應急之時才會偶爾向遊街小販購買‘現成的午餐’。
(換個角度講,相對更富裕的小部分城內居民,才是遊街小販的穩定客戶源)
對於城內的家庭而言,新鮮不僵硬的黑麵包、曬乾且過篩的西牙裡稻米(Risotto·Rice),這兩種澱粉類【主食】皆是每日購自城內的大小糧店、麵包烘焙鋪。
蔬菜、滷汁、雞鴨羊肉、鹹魚乾等等的【副食】,原材料皆是在集市上從自耕農和漁民的攤位處購得,回家花費一兩小時烹製,每天三四個小時的光陰就花費掉了。
什麼?不是說僅要一兩小時嗎?
集市上買菜挑菜不需要時間啊?!
往返走路不需要時間啊?!
灶臺生火、廚具清潔,也都需要時間啊!
(沒有燃氣灶,依靠柴火;沒有水龍頭,依靠水缸;費時又費力)
零零散散全部疊加,可不就要三四個小時了嘛。
解放生產力?先從削減‘吃飯’時間做起!
不過讓某魔鬼比較惋惜的是,目前的環境條件下,只適合把城外農民的‘吃飯’時間削減壓縮。城內居民在吃飯問題上牽扯的因果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