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一種優良制度的形成,僅靠自覺是遠遠不夠的,嚴格的、多方位的監督絕對是必不可少的。

吏部對各級官員的考核依然是最重要的升黜方式和手段,但因為受限於交通條件的制約,吏部根本不可能派遣人員下到每個府州縣去進行實地探查,而憑藉御史及各地錦衣衛的情況反饋的話,又怕不夠全面。

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在從內閣獲悉問題的癥結所在後,朱由檢仍舊採取了後世較為成熟的做法:任期結束前,所有官員分別對其他人用文字進行評價,之後匯總上報,吏部再根據其他渠道的相關資料,對官員的政績進行綜合評定。

本來朱由檢打算採取在行省、府一級設立吏部分支機構,用於對下級官員進行考評的方式,後因考慮到,這樣一來,極有可能形成新的利益團體,造成官員抱團的現象,所以最後他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其實以大明現在的官場氛圍,地方官員很難形成利益團體,而且想要如從前那樣混日子也不太可能,現有機制下,有政績很容易就有出頭的機會,適宜慵懶散者生存的生態環境機會不存在了。

只要直面百姓的地方官吏能夠實心任事,那整個國家就會沿著正確軌道向前執行,就算速度慢也沒什麼關係。

既然決定按照後世日耳曼人的經濟模式發展,那就沒必要著急。

現在大明的綜合實力遙遙領先整個世界,不存在需要群策群力、彎道超車的緊迫局面,只要路徑正確,慢一點對整個社會更有好處。

在朱由檢的整體規劃中,大明各地的經濟發展要始終維持大致平衡的局面,朝廷財政並不會大力向某個地域做出傾斜。

他不希望看到某地人因為當地經濟狀況惡劣,從而被迫背井離鄉、離開雙親妻兒去異地打工的情況出現,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家人衣食無憂、其樂融融、安居樂業的場面。

經濟的快速發展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道德規範、法律約束跟不上,那整個社會就會出現無數醜惡現象,人們為了撈取更多的金錢會不擇手段,根本不在乎是違法還是違背道德倫理。

現在絕大多數百姓的溫飽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在工業革命尚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在全社會進行道德建設是最為重要的。

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這才是儒家文明的精華所在,也是華夏文明長盛不衰的重要支撐,這是整個社會的底線,任何敢於挑戰者,都將會遭到嚴厲打擊。

在有關大明未來的藍圖中,城市化是不會被提倡的。

城鎮化,甚至是美麗鄉村化才是根本。

只要基礎設施發達,人們在小型城鎮和鄉村,都可以享受到各種優質服務,那就沒必要擴大城市人口和範圍。

當然,想要達成這個美好願景,是需要朝廷拿出天文數字的銀錢來持續投資的。

醫療衛生、教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這兩者中的優質資源絕不能向大城匯聚,要均衡分佈,使每一個家庭都能就近享受到最好的醫療和教育資源,這樣才能實現安居。

如果京城的醫院郎中,環境和醫術與某縣城相差無幾,誰會捨近求遠跑到京城看病?

教育也同樣如此。

這兩種資源的再分配一定要公平公正,這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