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總體氛圍和風氣,與執政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是經過無數實踐驗證過的。
作為天下之主的皇帝,他的喜好對整個國家的發展方向,起著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作為穿越者的朱由檢,因為出身寒微,再加上受到前世資訊爆炸的深刻影響,對世事有著非同尋常敏銳的洞察力,行事風格崇尚的是親民務實,對誇誇其談、故弄玄虛者有著天然的排斥和厭惡感,所以他選擇的內閣輔臣也是與他風格相似或接近之人。
不論是孫傳庭還是盧象升、陳奇瑜,以及其他閣臣,無不是崇尚實務者,君臣之間商議國事,從無虛言假語,都是直接講出自己的主張和看法,然後其他人再予以補充或舉例反駁,最後再由朱由檢拍板。
這種對事不對人的良好風氣已經在大明官場蔓延開來。
上至京師部司,下到州縣衙門,每遇大事,各級官員都會舉行會商,最後形成人力所能及的最佳方案,這種形式已成為大明各級衙門的定式,其結果也被無數事實證明,這是最為高效的工作方式,對大明的社會發展和進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尤其是自打破官員任命拔擢的身份後,不少能吏進入到各級衙門的決策層,這種鯰魚效應帶來的衝擊,給大明官場造成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
為了消除內心深處的自卑感,吏員出身的官員們無不是盡心任事,力爭在每件事務上都做到最好,生怕因為做錯事而前功盡棄。
而進士舉人出身的官員們,內心本就驕傲,也不願在公務處置的過程中被學歷更低的同僚壓一頭。
在這種微妙的環境下,絕大部分官員都是打起精神,儘可能把自己的能力展現出來。
因為這樣既可以積累政績,利於將來的考核升賞,又可以向外界證明:瞧見沒有?我們也不是死讀書的傻子,朝廷把我們安插到現在的位子,看重的還是我們的本事。
人都是有自己的尊嚴的。
能考中進士舉人的哪有智商低的?
之所以如此多的人精並沒有在青史上留名,是因為受到歷史大環境的侷限而已。
要是把這些人放到後世,也基本都是學霸類,尤其是考中進士,比考清北的難度還要難。
或許有人會說,清北也不是個個都是人才。
是,這話沒錯。
但是清北出人才的機率,總比工地上搬磚出人才的機率要高出無數倍吧?
誰能跳出所處的歷史環境去俯瞰和展望?
從來沒有。
每個當世人也都是局中人。
除了穿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