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朱由檢從朱慈烺口中得知了張定遠一家的狀況後也不禁苦笑起來。
自己對當下的大明還是缺少了具體的認知,很多政策太過大而化之,沒有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更為詳細的政策,以至於國庫收入暴漲,但很多農戶卻沒有分享到改革的紅利。
類似於張定遠一家的情況在大明應該不在少數。
五口人,十畝田地,還要徵繳三成賦稅,這樣的負擔對於他們來講太過沉重了。
在稍微思忖過後,朱由檢下達了新的旨意。
自崇禎十三年起,賦稅徵繳每戶人均三畝一下不計免徵,此人均不分老弱婦孺,將會全部囊括其中。
這項政策會使很多貧弱家庭的基本生存得到了強有力地保障,等於搬掉了一座壓在他們身上的大山,從此之後,他們將會呼吸的更加順暢,生存壓力驟然消失於無形。
就拿張定遠一家作為例子來講,人均三畝才開始起徵,而他們家總共五口人,那就需要達到十五畝時才會計徵,也就是說,張定遠們從明年夏收起,將不用再給朝廷繳納一粒米的賦稅了。
稅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來調節和平衡,使弱勢群體享受到最起碼的生存權。
士紳一體納糧的實施,就等於讓這些豪門大戶承擔了弱勢群體應該享有的義務、
三五百斤的糧食或者同等價值的稅金,對於大戶們來說並不算什麼,但落在張定遠們的身上,可能就會讓他們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一旦遇上意外發生,這個家庭機會崩塌掉。
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就是為了讓更多鮮活的生命過的更好嗎?
不會有哪一家士紳大戶敢跳出來指責自己了。
南京事件的陰影會永久的印在他們的心上。
至於私下的詛咒和唾罵就隨意了,反正又聽不到。
後世不是有句名言嗎?
罵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幾?
敢當面罵就削你。
至於朱慈烺表現出來的對張定遠不加掩飾的好感,朱由檢並不在意。
自己不過是這個世界的過客,沒有因貪權而引發的變態心理和行為。
太子十三歲了,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班底了,施恩於人也是正常的手段。
不就是把張定遠一家移到皇莊安置嗎?
不就是安排御醫給其父診治嗎?
不就是讓張定遠入國子監讀書嗎?
這都是良善之舉,也是值得稱讚的。
朱慈烺所做的這些舉動也正是自己希望他能做到的。
舉手之勞而已。
張定遠將來的前途如何,誰也無法現在就斷定。
不過依朱慈烺的描述來看,此子將來應該會有一番作為。
每一個成功的人,需要的是三分能力,六分運氣,外加一分貴人扶持,有了朱慈烺這個貴人,張定遠的一生註定不會平凡。
所謂的平凡,很多時候只是欠缺一個剛好適合你發揮的平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