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喬裝(第1/2頁)
章節報錯
老和尚看我覺得有些累,似乎要睡覺,知道故事情節枯燥,沒有吸引我,聽便停下不說話。我只好打起精神來,替老和尚倒了杯茶,催促他快些講,提起精神,顯得饒有興趣一般。
老和尚睜開眼睛,掃了我一眼,輕聲嘆氣,似乎對年輕人有些失望。
老和尚說,光說密佈法師的事情了,其實故事後面陳家也非常重要,不可不說。
且說那天綁架密佈法師之後,大理寺人包圍山洞,幸虧密佈救護,才得以脫身。陳湘輝從後山撤退之後,生怕落入官兵圈套,便不敢立馬退往外省,便找個地方隱藏,等待風聲過後再行動。
那曾想,大理寺的羅雙興不是吃素的,他下山之後,以大理寺名義寫下命令,交由縣令金佩昌轉交,著令九江和南康府府協調各縣捉拿綁架的人犯,自己回京師去了。
南康府司獄司李明浩管著刑房,三十歲,官不大,只有從九品,文化也不高,卻頭腦精明,辦事周全。屬下雖然只有十餘人,卻被他管教得生龍活虎一般,凡各地案件一發生,立馬前去,晝夜偵破,十拿九穩,人稱神探浩。
此人知道東林寺僧人被綁架一事,興致勃勃要立刻出發,知府大人卻讓他緩緩。何故?原來東林寺附近的貓頭嶺,是九江府與南康府交界,平日裡有事時管轄便有糾紛,屬於想管管不好的地方。
數日之後,大理寺令就來了,知府大人此時鬆口,才讓李明浩去打探一番,特意囑咐不可擅自作主,其實時機已經喪失。
李明浩到了東林寺瞭解情況,隨後走訪民間,特別是詢問當時為綁匪送飯的村姑,根據村姑描述,這些人身體壯實,身手敏捷,氣勢不凡,李明浩肯定,這夥人是元軍殘餘。
元朝滅亡之後,大部分殘餘逃亡北方,留在南方非常少。這些人一直在此隱匿,出沒無常,一定有事要辦。從綁架僧人的事情上看,肯定與佛門有牽連。據說僧人密佈在安徽扶林靈光寺盜寶潛逃,綁架之人說不定也是為寶物而來,可按此線索追蹤。
李明浩決定來個欲擒故縱。
李明浩與九江府刑房商量好,以貓頭嶺為中心三十里的道路關卡全部開放,恢復正常,將明哨改變為暗哨。致敵鬆懈之後,對出關以後人員再進行盤查,身體壯實,有軍人氣質的男子,進行跟蹤,也可以先捕後查。
貓頭嶺山高林密,呈虎形狀,丙山壬向。陳湘輝懂點玄學風水,便在虎尾之處潛伏,一旦風吹草動,便可左右擺尾儘快脫離險境。
想法很好,風聲緊的時候,陳湘輝一幫子人躲進山洞避難,似乎挺安全。可是過了些日子,山上缺少食物,天氣又轉冷,兄弟們都開始長吁短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陳湘輝數次派人下山尋食,非常艱難,隨身攜帶的錢財已經用得差不多了,這些還是陳家留下的部分積蓄。沒有錢,無法購物,只能野果充飢,只好去偷搶。有一次一個兄弟摸進村子,在一老農家裡盜取糧食,被發現之後,竟然被村民追打,差點喪命。
從村民丟失物品的事情分析,李明浩覺得肯定有人在山裡躲避,便重點加強貓頭嶺虎尾的監視。
仲冬時分,天氣迅速轉冷,貓頭山已經結霜,樹葉上的白露如飄落的小雪花。若是大雪,痕跡非常容易追蹤,必須立即下山,轉道去外地,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陳湘輝跟隨父親多年,也親歷了許多戰事,也深受感染,對形勢的判斷,有機動靈活的應變策略。他深知自己的處境,不會冒然下山,他須考慮周全。
貓尖山東則還有一所寺廟,叫佛香寺。寺院不算大,香火也不是很旺,但居住的僧人不算少,原由這裡是研學禪宗高僧體佛法師的居住地,每年有不少僧人來此修學。陳湘輝決定從寺院身上想辦法。
他讓身邊十幾人全部剃光頭髮,發是父母所賜,怎能剃掉,眾兄弟不解。陳公子問他們想要腦袋還是頭髮。比起腦袋,頭髮自然就不重要了,便將刀磨快,將發剃去。接著,陳公子又讓他們找來泥灰,將背後剃的頭搞贓,不準清洗。大夥更不明白,在陳公子一再要求下,只能依從。
有一天傍晚,他帶著人秘密下山,潛入佛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