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新住持(第1/2頁)
章節報錯
羅雙興掏出詩稿,恭恭敬敬遞上。
朱和尚趕緊接過開啟,此詩為密佈親手所寫:
雲霞幻滅重陽九。
皇恩賜寶祐古寺
寂滅塵心佛光見
庭院孤塔禪修顯
——密佈九月初九于歸途
從落款看,九月初九重陽節,正是法師回到靈光這一天,也是圓寂的日子。法師知曉即將往生,寫下詩,難道是以詩代遺言?看內容卻不像。
朱和尚入過佛門知道,往生是自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凡人有壽盡而死,福盡而死,意外而死,只有高僧大德能夠做到自如而死。密佈大師修持深厚,知其高明,志願廣大。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緣法量的圓滿和合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鉗制。
朱和尚又想到密佈法救護之功,禁不住落下了淚水。他下旨,由禮部和玄教院派官員辦理法師荼毗法會,靈骨之類入葬靈塔寺。
按照皇上旨意,羅雙興隨同朝廷大員將密佈法師送往生事宜辦妥,半月後回來。禮部官員稟報,寺院住持何人承擔?
這讓朱和尚也傷起腦筋了,關鍵是靈光寺的特殊性,而且藏寶不知道在何處?就他了解的情況,眼下確實無合適人選。據說密佈兩個重要徒弟,靈光寺僧人普照是日本人,已經回了倭國。另一個智信法師,文化不高,修持不深,亦不堪重用。玄教院建議外派。
幾天之後,詩講學士宋濂和佛門機構玄教,列出悟真、凡靜和空虛三名法師,年齡均在四十之內。此三名法分別在五臺、福建、浙江的大寺院修行,造詣頗深,去年被玄教請至京師說法,頗受信眾歡迎。並將三人簡歷寫明,供皇帝選擇。
宋濂“浙東四先生”之一,任過總裁官、翰林學士、中大夫、知制誥和禮部主事,其對元史和佛學頗有研究。
朱和尚是平民出身,不拘一格,他不看重宋濂他們推薦的三人簡歷,只拿出抄寫的密佈的詩交給宋濂,讓他請三名法師體味,陳述感受報之。
宋濂別號龍門之,玄真遁叟,學者稱其太史公,宋龍門,可見其才學非凡。他乍看詩句並無特別,為何皇上要這樣?好生奇怪。他請三名三名法師過目詩,只看不傳,爛在肚子裡,否則有殺生之補禍。之後宋濂逐個詢問。悟真、空虛皆從字面解釋,沒有深意。只有凡靜法師認為,密佈法師此詩,似乎另有提示,無智慧不可理喻,足見大師修行深厚,真正涵義須進入靈光寺才能漸漸領悟。
宋濂實情上報。顯然,凡靜法師的解讀意味深長,更貼近皇上的想法,於是便任命凡靜為靈光寺住持。
凡靜得到旨意,好不開心,連忙辦妥手續,帶上公牒上任去了。
宋濂告誡凡靜,須牢記解詩之初衷,不可莽撞行事。
不過十多天,凡靜便來到了靈光寺。不用說,這所古寺的韻味,深深折服了他。
因密佈的事,寺院遠近聞名,燒香拜佛的人陸續不斷。
凡靜法師召集眾生開會,依照自己所學,他從恢復寺院規矩和禮儀開始。比如不準擅拿寺中之物,不摘寺中果實,中門不入,不得大聲說話,衣衫整潔,尊師父禮,用餐禮均得尊守等等。
其實靈光寺一向寺規嚴謹,只是密佈不在,挖寶之後眾生亂性所致。
凡靜法師佈置停當,眾僧知道他是皇帝任命的住持,不敢有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