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敗露(第1/2頁)
章節報錯
故事講到這裡,老和尚似乎累了,兩手一攤,深深地吐了口氣。看樣子他要收場,可御賜寶物仍沒有找到,故事應該還沒結束。我意猶未盡,正想問個明白,老和尚擺擺手。
你可知明朝幾代皇帝,存續多少年嗎?
明朝有16個皇帝,執政276年。我脫口回答,心想,這算是中學生題目,當然知道的,難不倒我。
你的回答不完整啊,大明滅亡之後,南明又存在了數十年。明朝了不起啊,無一皇帝投降,殉國者有崇禎帝、弘光帝、隆武帝、紹武帝、永曆帝、德信帝、洪禎帝等,君王死社稷,唯有明一朝。
聽老和尚這麼一說,到是肅然起敬了。平日裡讀史,只知成王敗寇之理,何曾研究敗者的言行。由此可以理解,朱和尚的確了不起,他尊重對手,敬佩對手,元朝將軍趙持、陳威殺他,那是孝忠大元王朝,是大忠臣。其子趙進、陳湘輝前赴後繼,視死如歸,此乃忠孝節義,俠膽勇士。韓非子曰,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司馬遷則說,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所以,朱和尚在靈光寺的事情上做到極致,他要推崇忠義之風。正因為他知道羅雙興也是大明的忠臣,所有的安排便可完美解釋了。正因為朱和尚留下凜然之氣,使其後人也有了這般壯舉。
那麼故事還有嗎?我問。
老和尚擼擼鬍鬚,輕輕喝了口茶說,茶筍盡禪味。不瞞你說,故事說到這裡,才剛剛品出些味道來了。
話說朱和尚厚葬趙陳兩將軍後人,又巧妙安置錦衣衛指揮使出家為僧,昭示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理念,他要結束戰火,安撫百姓,發展經濟,此舉百姓都擁護。
從九江逃生的陳湘輝家奴,幾經周折,終將訊息帶回湖南,找到陳公子夫人,告訴她一切真相。此時,陳湘輝兒子才剛滿3歲,陳夫人以面洗淚,表示陳家血仇大恨,將由其後代去完成,世代不忘。
而趙五爺在靈光寺被殺的事情,目睹撕殺才現場逃走的勇士常進,也是九死一生,突破重重關卡逃回南方,將事情告訴了趙夫人,並將公子手書交上。趙夫人有一兒一女,兒子已經有8歲,如今要替父親報仇尚早。但趙夫人當作兒女的面盟誓,一定會報此家國之仇。
唉,說實話,這大明朝真不簡單,朱和尚出身貧寒,瞭解底層疾苦,施政皆考慮百姓,社會安定,鬧事的也少了。再說,靈光寺由錦衣衛前指揮使任住持,沒人敢再去滋事。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外面的目光進不來,而寺內卻是暗潮洶湧。
當年智信與普照爭奪住持之位,大打出手,雖然身體受傷,至今留下後遺症,但挖出了倭國奸細,覺得是值得的。按寺規,本來密佈大師往生,論資排輩最合適的就是他,可朝廷先後派了凡靜、淨誠入住,深感失落。不過,凡靜、淨誠皆是僧人,淨誠還是頗有成就的高僧,各方面都比他強,他的不服只是心裡想想罷了,不感外露,免得丟人顯眼。可圓通一來,他真是大跌眼鏡。此主持除了是殺人越貨的錦衣衛身份,更要命的是沒有當過和尚,不慬佛法,怎能服眾?
智信最生氣的是,根本就不信任他,在這幹已經沒有意思。
要走的想法早就有,憑自己佛門管事經驗,上哪都有口飯吃。但是,他忘不了的是御賜寶物,如果能找到帶走,此生就無遺憾了。
然而,寶物在哪裡呢?智信絞盡腦子,依然想象不出,靈光寺何處才能藏寶?在寺中尋寶已非當年,自禪心背後捅刀來看,錦衣衛早就潛入寺中,暗中監視寺內僧人。而今,圓通的到來,身邊又安排了哪些人,他時常提防著。
智信將寺中僧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密佈離開前入寺的僧人,包括自己,可以相信;另一類是之後陸續進來的僧人,包括圓通、禪心這類人只佔二成,身份存疑。他將這些人的職位進行調整,茶水,大殿、方丈室、廚房,經房等能方便接近圓通的職位,由自己的親信擔任。
一個精心策劃的秘密開始準備,智信打算最後一搏。
靈光寺不算大,建築卻很豐富,殿堂樓閣,廊廡亭臺都齊全。“大雄寶殿”東側的“方丈室”是內六架樑帶前軒明三暗五的磚木房,大殿後面,還有藏經樓、曬經樓、羅漢殿,鐘樓。
智信有三個師弟,德行、妙涵和原濟,從進寺開始即跟著他。智信將自己的想法告知。聽說要尋寶,都非常興奮,想早點看到御寶。幾個人湊一起商量,回憶當初密佈救駕受贈御寶之後,可有反常舉動。
德行和尚回憶,記得當時密佈愁眉苦臉,好幾天沒有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