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體悟
章節報錯
佛法講究一個“緣”字。
凡夫俗子便是因緣走進佛法智慧。佛法講三世因果,來到世間,苦吃了,福享受了,後面就是來生,脫離空虛走進充實,達到心態轉變,具有智慧和慈悲。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其實入佛門與轉變,是不同的。俗話說“爭名奪利幾十載,一柱青煙化灰塵。人生如同一場夢,轉眼就是幾十春。”其實,能夠如此想通的人卻不多,說與做,距離還很遠。
從羅大人變成了圓通法師,他此時的心情便是如此,表面上依聖旨出家住持靈光寺,此乃歸了佛門,可他距真心向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臨行時,宋濂告誡他說,你已是圓通法師了,可不是錦衣衛的人了。若要真正入佛參禪,便要脫胎換骨,心中要裝著因果,不怨天、不怨地、不怨人,只怨自己,心中起觀心,警示與慎戒,不可妄為作惡。信仰佛法的人,一切的劫數果報的來臨皆十分明瞭,而知根因出在何處,一切都是清清楚楚的。
圓通應承著,可依舊心事重重。家裡犬子尚未成年,將來能否承接錦衣衛之職難說。自己將來在寺中去世,犬子會否出家繼位?真的是這樣子如何是好?唉,凡事放不下,也放心不下,如何修行?
到了寺院,寺院管理到是不成問題,眾僧人敬畏他,地方衙門不敢騷擾他,非份之想歹人不敢輕易前往,反而是自己的修持成了累贅。
比如唸佛,打坐,誦經,持咒,拜佛等等。要以此種種的方式,幫助自己攝受身心的,即是幫助自己控制妄念的。他心裡明白,唸佛、懺悔、放生、行善積德等等,可以幫助自己消除業障。可自己無論如何靜不下來。
沒過幾天,圓通寫書信給夫人,詢問家中之事。可是,家中卻無任何音訊。
他心急如焚,沒有皇命又不敢離寺,只好苦苦等待。數月之後,他便心灰意冷,不再寫信,不再念想。有一日,他忽然開朗,既已出家,何必再擾夫人之心讓其傷感。
放掉家事,其他事又至。他突然想到了陳湘輝,據李明浩介紹,冒充行腳僧人的殘餘元軍,一共有十人,最後殺死的只有八人,尚有兩人失蹤,而且不知道陳家後人在哪裡,不知會不會再來報復?
他又想到趙五爺,若不是禪心背後捅刀,興許被他逃逸。況且那時潛伏寺院的有三人,一個叫常進的人至今沒有捕獲,也不知道趙家家人在哪裡,以後會不會再來尋事?
還有靈光寺失蹤的普照,據說是倭國人。倭國與我國曆來有僧人互訪,研習佛法的慣例,普照完全可以憑兩國照會,公開來學佛深造,可為何隱姓埋名,潛伏十年,究竟為什麼?想得到什麼?
他很擔心,便提筆寫信給錦衣衛衙門,叮囑他們加緊搜查,結果杳無音訊。他只好嘆氣。
殊不知,皇帝早有旨意,羅雙興出家之後,任何人不得打攏,以便他潛心佛門,守護寺院。所以,他連家人朋友也不理釆他,十分的鬱悶。
突然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唸佛、誦經、持咒的時候,妄念減少了,自己的心比較容易安定下來,比較容易入靜了。
智信知道後說,阿彌陀佛,法師已入佛門,心靜了業障就減輕了。
圓通非常高興,將心得告之宋濂大人。這次宋大人到是回了信,對他悟後起修讚賞有嘉,回覆讓他好好理解《金剛經》之中“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的意思。
自那時開始,圓通開始認真研學佛法,漸漸地他臉上的殺氣消失了。
圓通雖是住持,但他將寺中職位幹了個遍,挑水,做飯,砍柴,掃地,曬經,敲鐘等,他要普通僧人做起,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僧人。
在密佈救護皇上的院子裡,圓通常常一個人站在那裡,體味著那個時刻的驚險。他始終無法理解,密佈大師是如何做到刀劍不入,既柔又剛的?
聽說密佈法師坐禪方丈室,研習佛心拳多年,他便效仿大師坐禪,以爭取達到自悟之境。
如此這般,一晃眼過了兩年。有一日圓通正在禪修,突然有小和尚通報,說有婦人求見。圓通一驚,兩年來從無人找過他,今天究竟為何?好生奇怪。他讓小和尚帶人到會客室稍等,他更衣之後便去。
圓通換上一身伽紗,以示重視。
他走近會客室,只聽到“夫君”,一名婦人跪在地上。他驚愕尚沒反應過來,又一聲“父親”,一個少年公子子也跪在地上。
圓通定眼一看,竟然是其妻子和兒子榮謹,非常吃驚。然而,他很快反應過來,如果相認,修練將前功盡廢。
他閉上眼晴,忍住淚水,雙手合十,口唸“阿彌陀佛”說道,施主認錯人了.貧僧圓通,沒有家人,心中只有佛!
夫人兒子教百里趕來,不曾想他不肯相認,使得家人痛苦不堪。
雙興,這幾年朝廷不讓我們聯絡你,怕你分心當不好住持,我們娘倆無時不刻在想念你。今日皇上准許我跟榮謹探望你,你怎能如此絕情不相認?
夫子忍不住哭了起來。
父親,我是您的兒子榮謹啊!
兒子從地上爬了幾下,拉住圓通的袈裟。
阿彌陀佛!施主此言差也,出家無家,而非六親不認。佛是覺悟,醒悟,看破放下,而不是絕情.如果六親不認那就是絕,既然一個人沒有了情和愛,那該怎麼作佛,佛說,愛,為大愛,既眾生心我心,眾生苦我苦,出家人修心修身,以身正為範,以學高為師。佛祖會保佑施主母子平安的。施主若無其他事,就請回吧,貧僧要去大殿做法事。阿彌陀佛!
說罷,圓通轉身離開。身向傳來母子的叫喊聲,他禁不住淚流滿面。
差役將圓通不認母子的事情稟報宋濂,宋濂極為高興,連忙呈報皇上。
皇上聽到此事,會心的微笑道,人有三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得道之人,須吃得了苦。對於佛家,一切皆有緣,一切皆有果,緣起緣滅,因果輪迴。圓通如此性情,朕可安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