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故事講到這裡,我忍不住打斷了他。

法師,普照這個小日本不是回去了嗎?他怎麼還在這裡,他想幹什麼?

法師朝我翻白眼,明顯不太舒服,打斷長者講話是不禮貌的。

故事總是有伏筆,有意外,有巧合的,都毫無保留說給你聽了,還有什麼意思?人家日本人脾氣本來就倔,不達目的不罷休。他既然不肯離開,肯定有目的。不過我也搞不清楚。

聽了法師的小牢騷,我只能閉上嘴,繼續聽故事。

且說,突然有了普照的下落,眾人都不敢相信。

智信把自己跟普照比武受傷的事情一說,普照身材瘦小,身輕如燕,羅雙興根據智信描述,回味拳頭擊打身體的感受,軟又硬,確信就是普照。他不明白,此身體如綿,以柔克剛的武藝,只有寺院高僧才能修練而成。普照一個倭國人,是從哪裡學得這本事的?

同樣感到吃驚的還有趙五爺。當初密佈要普照迴歸倭國,普照也是答應的,為何滯留中國不回?難道他也想得到寶物?對呀,那晚竊聽淨誠詩話時,有一人影翻牆而去,極有可能就是普照。趙五爺想,普照潛伏在寺院周圍,伺機動作,其目的肯定是與尋找御賜寶物有關係。大明皇帝的御寶,不管怎樣,也是中國的,即使毀了也不能流向倭國。

這次偶遇,讓羅雙興感覺到宋濂倡導建立僧錄司的重要性。寺院往來人多,情況複雜,極容易發生問題,特別是普照的行跡太可疑,是否與寶物有關。所以他要詢問淨誠的看法。

淨誠知道他是代表宋濂而來,或許來之前已經告之密佈的遺詩,真正的目的可能就是為了獲得定物。但他是不會主動說出的。

淨誠說,以貧僧數十年佛門經歷,尚且參透不了大師之意,一般人則更不可能。普照即使有此心,也是實現不了的。再說,無論倭國還是他國人,只要是僧人,便是無處可去,無處不可去,一切皆是隨性而發。寺院很難防範。

淨誠的話讓羅雙興很失望,這話等於白說。

靈光寺周圍十圍沒有村莊,普照隱藏其間如何生活,說不定與靈光有著密切關聯。今天讓普照逃走,羅雙興有些按耐不住,他要將怒火撒在靈光寺。

淨誠法師,本官偶爾到這,便遇上倭人,看來這個普照和尚進出寺院頻繁,法師如何解釋?

貧僧確實不知,阿彌陀佛!

本官要清查寺內僧人,檢查度牒,考核佛學。

既然如此,羅大人請便。

淨誠讓禪心將智信和武僧叫來。不一會兒人都到齊。淨誠說羅大人要查驗眾僧度牒身份,考試佛學,希望眾僧配合,不遺留一人,由智信配合,若有人生事,即刻拿下。

交待智信讓所有僧人到大雄寶殿外集合。

智信連忙去敲鐘,眾僧聽到急促的鐘聲,不知何故,陸續前來。智信讓小和尚念名冊,缺少十多人。

僧值無方丈之命,不敢離崗。

藏主正在涼曬經書,不敢離開。

圊頭忙於掃廁所,一身贓衣不敢前來。

殿主正忙於添油點香。

夜巡數人剛剛入睡。

園頭正在菜園澆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