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是文化人,作為明初佛教護法者,自稱為“永明後身”,一生閱遍三藏。正因為盡閱佛教經藏,故而他對佛教的典籍、歷史、教派非常熟悉。他師事黃縉,與天竺靈山教寺慈光圓照法師、妙辯大師、徑山悅堂禪師常相過從,宋氏在師門中耳濡目染,得聞罄欬,對他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到了壯齡,他跟千巖長公、用明上人、保寧禪師、白庵禪師、端文禪師等這些大師為方外交,後來他名滿天下,被推為文章第一。求見的名僧開士,相踵不絕於途。

對於密佈法師他只是聽說,沒有交集,就其救護皇上施展技法來看,可謂低調的高僧。就宋濂的佛學造詣,對密佈之詩並未過高評價,以為文詞頗俗。可是,皇上為如此重視他的詩?

宋濂不由地把目光投向密佈和靈光寺,表現出極大的關注。

他的門徒和佛教朋友遍及各地,很快便得了訊息。他的目光集中在皇上御賜的寶物,這究竟是什麼東西?

透過禮部內宮監瞭解,此物由一名技藝高超的老藝人所製作,可惜兩年前已經病故。當前往靈光寺送寶的太監,只負責譴送紫檀盒,不知道是何寶物。為何丟失寶物的密佈,絲毫沒有處罰,還以嘉賓待之?其中背景不得而知。看來,目前只有皇帝自己知道。

宋濂想到了羅雙興,他負責追捕一年多,究竟是否得到了有價值的東西。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據查,羅雙興緝捕過程中,密佈有兩次被劫,而對此羅雙興提交的文案中卻沒有提及,這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他想多方印證,解開詩句的迷團。

萬萬想不到,最厲害的還是皇帝。

有一日,他突然問宋濂。

宋愛卿,你是否想打造金銀首飾,內宮監不乏能工巧匠啊。

宋濂大驚失色,自己所為,打聽製作情況的事情皇帝瞭如手掌。他連忙下跪說明緣由。皇帝自然不會難為他,卻懷疑起羅雙興來。

羅雙興照例赴大理寺衙門辦差時,突然被錦衣衛帶走。

據說,錦衣衛的酷刑有十八種之多,平常的鞭刑還都不入其中,總的來說酷刑有以下這些:剝皮、彈琵琶、腰斬、車裂、俱五刑、凌遲、縊首、烹煮、宮刑、刖刑、插針、活埋、鴆毒、棍刑、劇割、斷錐、灌鉛、抽腸、騎木驢等等。

正因為太瞭解錦衣衛,所以羅雙興很快便崩潰起來。他承認密佈兩次遭劫,之所以未上報,是因為密佈及時找到,也無傷害,所以此中細節沒有上報。

這些話,錦衣衛並不相信,他們懷疑密佈與綁匪有瓜葛,已經將寶物轉移,綁架只是苦肉計,甚至懷疑羅雙興與綁匪是一夥的。

莫須有的罪名,羅雙興如何肯承認?承認了便要被砍頭,哪怕重刑也不能承認。

只不過幾個時辰,羅雙興被折磨得不成人樣。

洪傑知曉審案程式,更清楚羅雙興人品,此莫須有的罪名,一旦成立,羅雙興幾無生還希望。他連忙錦衣衛頭目說情,希望手下留情,同時又去找宋濂。他平時與宋濂有來往,關係不錯,指望他在皇上面前說情,挽回局面。

宋濂不曾想到,皇上會動用錦衣衛,得知洪大人與羅雙興有親戚關係,後悔莫及,都怪自己辦事欠妥。禍根出在自己身上,可眼下如何對皇上說,他也是毫無辦法。

洪大人,羅雙興既然與密佈和綁匪無關係,為何隱瞞不報?衙門的規矩,他難道不知?

問題正在於此啊。下官以為,當時聖上下旨“三不”,羅雙興生怕辦案不當受罰,故而沒有呈報細節,確有疏忽,並非有意隱瞞。再說,是皇上親審密佈,究竟如何,連大理寺、刑部也不清楚啊。

宋濂覺得是這個理,可是怎麼向皇上開口呢?

正當他們猶豫之時,羅雙興卻是自己幫了他自己。皇上聽到他受刑不招,便下旨放了。

宋濂高興之餘又非常驚愕,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人感到帝王之術的深奧。他不得不請教劉基伯溫兄。劉基聽了他的陳述,便責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