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貢院之上凝聚的文運浩浩蕩蕩,奔流千里,橫亙在京城上空,其內浮現出諸多人族先賢,諸子百家的虛影。

上京城是大周的中心,更是在古都長安的遺址上建立而來,擁有極其雄厚的歷史底蘊。

而無論是青鳥還是大日都是香火神靈在暗中推動,才會有如此異象,當初帝都險些被叛軍攻破,這些香火神靈損失慘重,後來蘇銘修復法網,立下了自己的凋像,奪走了不少的香火。

所以,這些神靈也不得不繼續向朝廷靠攏,從之前的合作淪為了附庸,沒辦法,神靈也要恰飯的啊,沒有足夠的香火,他們恐怕都沒法在京城佔據一席之地。

虛空之中,車輦稍停,自裡面端坐的李青山手捧的書卷中,一個個斗大的文字飛出,與天空中的文運相合,凝成一道聖字瀑布,字字珠璣,輕靈玄妙,成百上千,往府城中落下。

文字飄飄揚揚,如春雨,落在街道上,掛在屋簷下,飛入小池中,叮叮噹噹,宛若實質。這是他考卷上的策論,端沉浩大,正氣凜然,引起了古之聖賢的共鳴。

這道策論橫亙在虛空中,化作靈文,講述聖賢之道,諸子道理,浩然之氣,經久不散。每一個文字都散發靈光,蘊含聖人的道理,府城中聽到的看到的人兒,都萌生一種要讀書喜讀書的蠢蠢欲動。

只是這一瞬間,就不知道多少稚嫩孩童開竅,得到文氣沾染,以後思維敏捷,有望在科場上有所收穫。

片刻間,他已經遊歷了中州各處,身上凝聚的文氣越來越雄厚,堪比積年儒生。最終,他在貢院前落下,而金也榜由實化虛,須臾之後,徹底消失。

天穹上又恢復平靜,風清日朗,天高雲澹。

這一幕,深深的印刻在所有人的心中,這是新帝繼位以來的又一次盛舉,上次,大周在便將趕走了韃靼,武功赫赫,現在又有科場狀元引動上古聖賢,足以見教化之功,這不是人心向背,氣運所鍾,是什麼?

而京城中的人們開始談論這一次放榜的景象,可以說,這幾乎是幾十年以來最為宏達的一場科考。

這樣的局面,也代表著文運昌盛,百年一遇。

會試的榜首,歷來都是大周的狀元,殿試不過是一個流程罷了,畢竟,這些舉子的試卷早已流傳出去,被世人揣摩,而能在天下考生中脫穎而出的舉子拿到狀元之位,也是實至名歸。

就算是君王看他不順眼,也得捏鼻子認了。

這一天,滿城的百姓都陷入狂歡之中,張燈結綵,喜訊連連。

三天後,進士榜甲榜諸位士子進宮面聖,在宮中進行殿試,當然這只不過是走一個形式罷了,還有什麼能比甲榜更加令人信服的嗎?

科舉之事,就連皇帝也不能憑藉自己的喜好胡亂插手,這也是當初神武帝定下的規矩,一直很好的延續下來。

現在,李青山可算是真正名副其實的狀元公了。

離開皇宮之後,狀元在宮中侍衛的引領下,遊街唱名,不過,有了之前的十日巡空,現在這遊街唱名反而有些落後了。

只是,這千百年的習俗還是要遵守的,歷朝歷代的狀元都是如此。

青龍大道上,新科狀元李青山穿著紅色官袍,騎在一匹白馬身上,風姿如玉,儒雅非凡,雖然容顏並非絕世,但也是端正英挺,令人見之難忘。

忽然,當李青山走到街道的交匯處之時,他的目光一下子凝住了,因為在這裡,他看到了一座凋像。

當初蘇銘修復京城法網,立了四座凋像,這便是其中之一。

看到凋像,李青山面上露出震驚之色,目中滿是激動,在這凋像外圍,還有不少信眾在祭拜。

當即,李青山就下馬,緩步走到凋像前。

“新科狀元怎麼也來了?”

“他是來祭拜國師大人的麼?”

······

周圍的群眾剪刀片李青山過來,為他讓開一條通道,開始交頭接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