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定導凝(第1/2頁)
章節報錯
武修的修煉其實並不複雜,甚至可以說非常簡單。
煉化天地元氣講究一個靜字,整個過程分“入定”、“引導”、“凝化”三個狀態。
何為“入定”?
不管你是處於立姿、坐姿還是臥姿。
首先要讓自己閉目靜下來,腦中保持清明,凝思聚神,舌抵上顎,“搭鵲橋”,封天池,開玄膺,片刻之後會有輕微的眩暈感,耳際有不絕的嗡鳴聲響起,光如色染琉璃,聲似音降九天,緊接著周身氣機都變得無比通暢。
此時每一寸肌膚能輕易感受到天地間的絲絲元氣,清涼舒爽,彷彿能從毛孔直沁心脾,但元氣入體雖易,不經過下一步,呼吸間又會被排出體外。
何為“引導”?
處於入定的狀態後待得津汁自金井、石泉兩穴滿盈唇齒,嘴巴輕啟,吸一口氣含在嘴中,口腔中若有綿綿不絕輕微針刺的感覺,則說明津汁已成功牽引出口中的那縷天地元氣並在慢慢吸收。
待吸收完畢之後針刺感隨之消失,濁氣自鼻腔排出,津汁吞嚥而下,此時融合了元氣的津汁會浸透脈絡將丹田與咽喉貫通,接下來只需要保持入定的狀態慢慢呼吸,天地元氣便會自動剝離開濁氣被牽引至丹田,這個過程被稱為“引導”。
只有武修的津汁方能牽引出天地元氣,普通人是感受不到的。
元氣進入體內若未被引導至丹田,怎麼進入體內又會被怎麼排出去。
為什麼經過如此一番折騰後它竟會像長了眼睛一樣自動尋路至丹田呢?這一直以來都是武修界的疑惑。
有兩種說法比較讓人信服。
一是浸潤過元氣的津汁更敏感,這些津汁附著在貫通的脈絡上便像引路者一樣能非常輕鬆的將元氣引至丹田,這種說法最大的依據就是每隔一段時間要透過生津吞嚥來浸潤脈絡。
二是認為人體中本就有自行引導元氣入丹田的念力,只是這股念力非常微弱,脈絡通道形成時它才會出現並自行將元氣導至丹田。即使這個“最明顯”的時候此念力也無法被感知。
第二種說法相傳源於一位姓皇的高階武修。
據說他曾經在一次入定後忽然感受到了那股念力,而念力的突然放大讓他不需要一直保持入定,尋常狀態下就能透過呼吸將天地元氣引至丹田,這估計是每個武修夢寐以求的,但除他以外再也沒有聽說過有哪個武修有過類似經歷。
何為“凝化”?
引導天地元氣是一回事,凝化真氣又是另一回事了。
引導的是外氣,凝化則是將外氣與內氣融合到一起。
上面的那位皇姓武修雖然只需要入定一次開個引導的頭就能在任何狀態下僅憑藉呼吸就能汲取天地元氣,但也只是方便了外氣的供給,於凝化真氣的速度並無影響。
再繼續講凝化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丹田。
何為丹田?
田為根,丹為本,先有田後有丹,田納百川,丹結於斯。
田是對一塊區域內有形的經穴脈絡及無形的彌宇之所的統稱,又以後者最為重要。
所謂彌宇之所簡單來講就是一處空間,只是這空間只允許“精氣神”進出。
彌宇之所效仿寰宇,處於慢慢地旋轉之中,同時影響“精氣神”,讓三者時刻跟自己保持同向運轉,對它們的速度則沒有任何影響。
彌宇之所的中心便是由海量“精氣神”聚集而成的丹心。
“精”指的是真氣,只是這部分天生的真氣是構成丹的基礎,即便是武修也無法呼叫。
“氣”指的是五臟六腑、筋骨皮肉的活動。
上邊兩樣在孃胎時就有了,獨獨缺少“神”。
直到剪斷臍帶,呱呱落地那一刻,神識乍生,“三丹”(人有三處丹田)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