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戰爭落幕之後(第2/2頁)
章節報錯
再接下來,是對於整場戰爭的歸納總結,以及對於善後問題的處理。
在短短几天時間的交鋒裡,數以萬計的兵士死在了戰場之上。
極盛時期達到了四十萬的遼東軍,在這場戰爭結束後只剩下不足二十萬的數量。
幾乎全部被俘虜的遊牧民以及東北山林地區的野蠻人,都被劉玄德下令處死。也因此,參與這場戰爭的接近十萬外族大軍等於全軍覆沒了。
這個命令沒有遭到太多人反對。只因為所有聰明人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再接下來,劉備必定會有一段時間專注於內務,而無法放眼外界。又因為少了遼東軍如許強勢的鎮壓,草原上必定會迎來一陣混亂,動盪與廝殺。
按理說他們這樣動盪與廝殺沒有任何問題。有問題的是,萬一經過這一輪動盪與廝殺,草原上有梟雄崛起,如同鮮卑或者匈奴那樣,將草原上的諸多部落統一,那該怎麼辦呢?
再打的話,統一的漢帝國肯定比統一的草原帝國強。但是為什麼要硬碰硬呢?
劉備覺得,只要將俘虜的這些遊牧軍隊殺死。那麼草原之上的青壯年瞬間少了這麼多。整個草原的勞動力數量大幅度下降。又因為現如今處於小冰河時期,草原北方的溫度更加寒冷,生存更不容易。天災人禍之下,草原能產生的威脅就大幅度降低了。
就是這樣,在劉備整合帝國,進行改革措施的同時,他不希望受到任何干擾和阻礙。
……
十萬遊牧軍隊,就這樣一口氣全軍覆沒了。再接下來的十幾萬幽州郡兵,以及公孫瓚強行徵發的幽州民壯,則被甄別之後,一部分沒有罪責的預備返回原籍,另一部分有一定罪責的——也就是參與戰爭的,則被劉備施以流放。他們接下來要去隔壁的遼州,進行國土開拓。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少了遼東軍之後,不單單草原的局勢會變得動盪,連帶著新建的遼州也一樣。
這種情況下,劉備不得不向遼州地區填充更多人口……幸運的是最近一段時間,關中地區傳來了訊息,那裡的棉花種植的還不錯——是的,關中——是的,不是北方——雖然現如今的不少人認為棉花是北方產物來著。但是在漢朝這個時代引進的棉花品種,絕大多數都是溫帶,甚至亞熱帶作物——也就是非常著名的埃及棉。
真正的耐寒棉花,需要再等一段時間,透過人工培育才能獲得。就好像最近一段時間,劉備計劃對於綿羊品種進行培育一樣。
羊毛又多又細密的優質綿羊,同樣需要足夠的時間才能培育出來。
……
在這十萬外援,以及十幾萬徵召兵離開之後,幽州軍被打回原形,只剩下十幾萬的軍隊。
而這十幾萬的軍隊,又因為之前的惡戰損失,傷亡慘重。現如今只剩下不足十萬,大概在八萬左右。
對於這八萬多的軍隊,劉備有些為難。
首先,將這些軍隊全部收編是沒問題的。畢竟這是八萬非常優秀的騎兵部隊。
軍中的分歧點在於,大家不知道究竟應該如何使用這八萬騎兵。
如程昱一派的人認為,應該將他們全部分散,拆分,打亂編制,而後才能放心大膽的使用。
但是劉備覺得,這樣的確能放心大膽的使用了,但是他們的戰鬥力會下降很多,甚至再也沒辦法恢復。
當然,如同趙雲,還有公孫續這樣的遼東軍出身,則期望劉備能夠用更加溫和的態度來對待這些投降的軍隊。以及一些邊郡,以及非嫡系的兵士……比如說幷州軍以及涼州軍,他們也出於某種兔死狐悲的感覺,支援遼東軍。如果可以的話,最好將遼東軍的大部完整儲存下來,這樣一來就可以更好行事。
當然,他們的期望,劉備是絕對不會回應的。
開什麼玩笑,八萬遼東軍作為一個整體的話,已經是劉備集團勢力第二大的軍隊了。這樣的大軍,就算是交給公孫續都不夠保險。
這麼說並不是劉備信不過公孫續,而是他的侄子太年輕,沒有足夠經驗,倘若被遼東軍的那些兵痞一個裹挾,甚至來個黃袍加身的把戲,那這輩子就毀了。就算劉備不殺他,有這樣汙點的公孫續,也無法再進一步,難有成就了。
所以最終劉備決定,兩者折中一下。
八萬遼東軍,劉備要其中最為精銳的兩萬,加入到禁衛軍中——這樣一來,在帝國的中央禁軍,遼東軍方面就擁有四個營的兵力,某種意義上說,已經足夠補償遼東軍的了。
而剩餘的六萬遼東軍,劉備決定將他們改編為兩支軍隊,分散安置在北方草原的東西兩側——
在未來,除了遼州之外,劉備期望在北方再設定兩到三個全新的州,以加強帝國對北方領土的管理。甚至在未來,劉玄德會向西域,向中亞地區進軍。
想要控制這面積世界第一,足有上千萬平方公里的草原、雪原、沙漠與荒野,劉備估計至少需要二十萬騎兵。所以留下這六萬遼東騎兵,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