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對於北方未來的暢想(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於冷兵器時代的,甚至冷熱兵器並存時代的中央帝國來說,來自北方的遊牧部落,總是帝國最大的威脅之一。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威脅。
帝國的絕大多數軍事行動,軍事力量以及注意力,幾乎都投在北方草原之上,以一種擔憂的,驚慌的眼神看向這片所謂的荒涼之地。
在劉備看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歸根結底仍舊是經濟問題——
遊牧民族的大舉入侵南下,在時間,以及氣候上計算,總是伴隨著小冰河時期的氣候急劇惡化。
無法獲得足夠資源的遊牧民們,選擇了搶劫與掠奪——而理所當然的,這種搶劫與掠奪最初的物件,不可能是南方的漢人,而是他們附近的別的部落。
就好像最開始,蒙古秘史裡書寫的那樣,鐵木真出生在草原極為混亂,大家互相攻打的時代。時勢造英雄並不是說謊。
如果無法在經濟上,解決北方草原地區的問題的話,就算一時間獲得了這些地區,在最終這些地區仍舊會被拋棄掉——即使不拋棄,也會選擇“羈縻”這種名義控制,實際上放任自流的方式來降低管理成本。
在這之前,管理草原的是遼東軍與公孫瓚。以極為野蠻的方式,殺戮與鎮壓,震懾草原上不服從的人。
這樣的殺戮與鎮壓雖然可以起到一時之功,卻無法永久奏效。
而現在,換成劉備來管理這一切了——
對於遼州——這個理論上包括了整個東北,外蒙古,東西伯利亞乃至中西伯利亞的廣闊領土,劉備有著一攬子的改造計劃——
當然,首先,對於這些領土進行移民,以及軍事控制,是迫在眉睫的事。這甚至比控制幽州更讓劉備在意。
在未來,劉備期望草原之上,放牧的部落全部漢化,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甚至如果可以的話,劉備覺得未來的華夏民族的農業生產方式同時包括農耕與遊牧,這也不是不可以的事。
某些人期望,控制了幽州地區,控制燕山山脈,就可以愉快的組成防線,阻擋住來自北方的攻擊——但是,如果可以攻擊的話,為什麼要防守呢?如果能將長城之外的領土化作自己的固有領地,自然是最好的選擇。而不是被動防禦。
事實上在劉備的幕府中,也存在著一種聲音,那就是乾脆放棄對塞外草原的控制,隨他們自生自滅算了。這種白痴理論,實際上從漢朝到清朝都沒斷過。
看著這些笨蛋,劉備思考著,在未來清朝的時候嚷嚷著將臺灣放棄的是不是他們的子孫後代,表面上繼續保持微笑,實際上卻給這些傢伙在心裡牢牢地記了一筆,今後這種笨蛋別想升遷到更高的位置了。
“對於遼州,我的計劃是這樣的——東北地區是適合耕作的。事實上,那裡的土地非常肥沃。同時物產也非常豐富。”劉玄德環視四周,而後這樣說道——中國東北地區究竟有多富裕,土地多肥沃,礦產多豐富,就不用劉備說了,未來二十一世紀的任何人都很清楚。更不用說,現如今劉備手裡的是完整的一個東北,而不是缺少了外興安嶺,海參崴諸地的殘缺版本。
這些土地雖然開發起來比較困難,但是開發後的收益絕對不會太低。
不要說山林地區的林業資源與礦產資源。單單說最簡單的兩樣東西。黑水的大馬哈魚以及金礦,就足夠讓人垂涎的了。劉玄德相信,只要放出風聲,而後好好地操作一番,那麼可以將中原地區分流出大量人口到北方去——當然,首先仍舊是遊俠,以及罪犯還有諸多不安定因素。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方便用行政手段對付,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些人的膽量更大,做事情也更心狠手辣。
就好像是美國對於西部地區的開拓,最開始都是用那些半黑半白的牛仔開路一樣。劉玄德也期望國內的遊俠兒們能夠在對外開拓中起到帶頭作用。
或許,這就是法家崇尚的毒輸於外了。
……
“對於東北地區,移民實邊是最重要的一點。如果可以的話,最終遼州還會拆分成東西兩部分。以東部作為農耕區域,而西部作為遊牧區域。”
在進行對遼州的討論時,劉備是這樣說的:
“對於西部的草原地區,則需要進行軍屯。”
“進行軍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