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導致了郡守劉焉更多的敵意,但劉備已經不在乎那麼多了。

他必須加快速度,才能保證在接下來的亂世中獲取勝利……乃至在始皇帝的大一統後兩千年的歷史中,獲取最終勝利。

與這個目標相比,一個尸位素餐的封建官僚的態度,什麼都不算。

……

至於這些戰俘,他們沒有工資,也極少會有勞動保障。甚至有些時候吃不飽飯。

這聽上去或許很殘忍。事實上劉備相信,在這樣的生活開始的最初,這些人不說全部,但絕大多數都會憎惡自己。

但不這麼做又能怎麼樣?

分給他們土地?按照工人那樣支付薪金,編練成自己計程車兵?

別開玩笑了。大漢還沒死呢。不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要麼劉備乾脆一點直接造反。要麼陪這幾萬潰兵,連同他的門人弟子和結義兄弟一起去死……或者亡命天涯。

漢朝江山是快要垮了。但還要再等好幾年呢。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全力開動的政府機器碾死一個看起來要造反的野心家,跟碾死一隻螞蟻差不多。

“當然,我還可以直接投靠伯圭兄。想必他會很高興吧。出營十里相迎,說著玄德助我,大事可期,今後沒口的誇我:真吾之子房這樣的話。

可惜,我沒想過做留候啊,伯圭兄。從來沒想過。”

看著被繩子穿成一串一串,衣衫襤褸,目光迷茫的向北前進的俘虜們,劉備暗暗嘆了口氣。

這段時間,他與公孫瓚之間又有幾次通訊。從信件內容中,他隱約感覺到了,一股極強烈的野心在公孫瓚體內急劇膨脹。

或許他自覺地掩飾的很好。但從他的用詞,甚至從他的書法字型上,劉備總能找到端倪。

他很悲傷的察覺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和他合作無間了十幾年的公孫伯圭,變得不一樣了。

“安北將軍,薊候。這樣還不夠嗎,伯圭兄?”

雖然很想寫信問上這一句。但劉備相信公孫瓚絕對會矢口否認。甚至反過來埋怨劉備不信任他。

所以,他乾脆就不說了。

不談信任這種傷感情的事,說一說大家都喜歡聽的事情多好:

“伯鈺的進步很大。”

“我在前線一切都很好。很安全,伯圭兄不需要派更多援軍來了。兩百騎白馬已是朝廷諸公能接受的極限,不要再試探了。”

“黃巾軍程遠志所部,最近連番遭受夜襲,損失雖然不多,但士氣更加低落。最終連再次圍困范陽縣都做不到了。

從這一點能看出來,黃巾軍已是強弩之末。

據說在冀州,恩師與張角之間大戰連連。因為兵力不足,恩師略處下風。我準備早日解決程遠志所部,而後南下,支援他。”

就這樣,在范陽大捷的幾天之後,劉玄德將這樣一封信寫好。封裱,交給了來自遼東的信使。

自從范陽之戰開始,而劉備擊退程遠志所部二十萬大軍,卻敵三十里,斬首三萬的訊息傳到後,公孫瓚就對這場戰爭爆發了更濃的興趣。

他似乎很想在軍功上分一杯羹。又或者有別的企圖。所以經常給劉備寫信問這問那。

而劉備對此的回應是,很認真的回信,以及很認真的勸說公孫瓚想點別的吧。理由還是那個。白馬將軍的遼東軍太貴,朝廷諸公用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