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暗暗嘆了口氣。

“除太平道眾外,其餘被蛾賊裹挾百姓都是無辜的。在戰陣上殺戮彼等,備已經於心不安了。如今眾人已經投降,又言殺之,於心何忍?”

這句話讓周圍門人弟子鬆了口氣。

東漢時期的社會風氣,仍受春秋時期影響。對劉備的門客,弟子們來說,劉備就是他們的君主,他們則是劉備的家臣。

君主以恩義相結,他們就要以忠誠相報。君主視他們為手足肱骨,他們就要刀山火海,死不旋踵。像劉備這樣恩義,品德,學識,能力,待人接物皆是第一流的君主,更是天下少見。

除了上述所說,物質與精神的饋贈外,劉備甚至願意與他們分享知識——

是的,分享知識!

這個天下除了最先提出有教無類的孔子之外,時至今日,再沒有人願意無差別的教導每一個人了。

自稱他傳人的儒家弟子們把持經典。操縱教育,唯恐造不出一個壟斷知識的特權階級。

這種情況下,願意無差別的教授他們知識的人,無論再怎麼回報都不為過。

所以無論事前有什麼爭論都無所謂。只要主君做了結論就好。他們就該摒棄成見,竭盡全力的執行。

更何況劉備所說的很有道理,這世上嗜血嗜殺的瘋子是有。但更多的還是正常人。

正常人都有惻隱之心,正常人都不會認為一口氣處死幾萬人是正確的。

所以,只論主犯,從者則不追究的方式是正確的。

“但是,要怎麼區分被裹挾的百姓與太平道信徒呢?”有人忍不住這樣問。在這之後又補充:“挨個問詢需要耗費太多時間。而且絕對會有人說謊,所以……”

“簡單。”

於是劉備說:“讓他們對著中黃太乙的神主牌便溺,再罵幾句張角斷子絕孫就是。”

“但是……”

“就算之前是太平道徒,做了這種事也不能算是了。”

在其他人還想質疑之前,劉備說出了這樣的話,算為這件事畫下句號。

“……”

就這樣,困擾了門人弟子許久的問題,被劉備輕鬆的解決了。

他要俘虜選擇放棄一樣東西,信仰或者生命。

面對這個選擇,絕大多數人理智的選擇了前者。

如同劉玄德說的那樣,即使之前是虔誠的太平道徒,在做過這種事之後也不是了。

信仰被玷汙了,自然提不起為之戰鬥的勇氣了。

再之後,等待這些人的將是漫長的苦工生活。

他們將作為人力,開發礦山,進入工場,生產武裝與商品,作為農民,種植桑,麻,靛藍與糧食作物。

理所當然,是在屬於劉備的礦山,工場與新開墾的農田……這些東西在亂世降臨,而劉備攥住了一支三千人的精銳後,輕輕鬆鬆就能獲得很多。

許多平日裡對劉備分外警惕的豪門,世家都忙不迭的表示願意合作。

更多的管營工匠,更多的礦產與良田源源不斷輸入麾下,很多平時想都不敢想的東西可以輕而易舉的拿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