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貴接了張希孟的命題作文,絲毫不敢疏忽,拿出了一百二十分的努力,開始查閱典籍,努力完成文章。

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毛貴越發覺得如何對外打交道,是一門巨大的學問。

按照毛貴查到的資料,早期的外交,應該是先秦時候的質子往來,比如秦始皇的爹,就曾經是質子,秦始皇的少年時光是在趙國度過的。

這種派遣質子的情況,在先秦的時候,非常普遍,大約就是為了表示誠意,派遣一個兒子過去,要是違背了約定,就要先失去骨肉至親。

而隨著天下一統,中原大地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國,這時候的對外交往就不是地位大致差不多的諸侯國之間往來,而是同四周蠻夷往來。

所以在漢唐之間,就不派質子,而是進行和親。

嫁給女兒過去。把蠻夷首領變成自己的女婿。

等到了趙宋,覺得和親還是太丟人了,要不……咱們送歲幣吧!

毛貴一路梳理下來,還是很有收穫的,但是落到大明身上,就顯得很值得推敲了。

首先趙宋的歲幣那是萬萬不能給的,至於什麼自稱臣構,簡直是奇恥大辱,寧死也不能幹出這麼不要臉的事情。

其次呢,漢唐的和親,也是不行的。

我大明皇親貴女,豈能嫁給番邦蠻夷?

哪怕是來跪著求親,也絕對不行。

因為這事涉及到國家尊嚴。

只要嫁了女兒,你說是求來的,人家就可以說是搶來的,事情就會說不清楚。而且一旦和親,女孩子是很慘的。

咱大明立國根基,就是人人一樣,從這個角度來看,也不能把女子當成貨品,送去給蠻夷,換來一時太平。

而且虛弱的姻親關係,根本沒法真正捍衛和平。所謂的和親,往往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悲劇。

咱大明要有出息!

不和親,不稱臣,不歲幣……這是大明應該堅守的原則。

毛貴看了看自己寫的東西,似乎是有了眉目,但還差了點東西。

他沒敢打擾張希孟,而是去見了劉伯溫。

說實話,毛貴還有點不好意思,他一個粗鄙武夫,人家劉伯溫可是當世大儒,學問過人,也就是張相能穩穩超過劉伯溫,其他人根本不行!

可是當毛貴扭扭捏捏把文字拿出來,劉伯溫才看了幾眼,就神色凝重起來。

“毛將軍,你這個寫得好啊!”

毛貴老臉泛紅,“伯溫先生謬讚,我,我就是隨便寫寫……”

“不!”劉伯溫擺手,“不能這麼說,你總結了歷代對外交往的方式,而趙宋亡於蒙古人之手,最終華夏沉淪,神州蒙塵,一百年來,我們都飽受趙宋抱殘守缺,屈膝稱臣的恥辱!我們確實需要梳理對外交往的經驗,需要正本清源,咱大明絕對不能重蹈覆轍!”

劉伯溫很感慨道:“這篇文章必須做好,必須把道理說透,讓世人能夠清楚明白!毛將軍,這要是寫好了,必定能流芳百世,甚至入選課堂教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