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因為林黛玉是《紅樓》夢裡的主角,所以作者安排她出場的次數多,展現的機會也就多。加上作者在她身上傾注了更多的心血,賦予了多重的人格特徵,好多人看了《紅樓夢》,都能從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是自己喜愛的影子,所以,林黛玉就成了整個《紅樓夢》最有魅力的人物。但她的魅力究竟是在什麼地方,卻一直是眾說風雲。下面,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看看結論如何。

林黛玉這一藝術形象的第一個魅力,是她的容貌。

書裡是如此寫她容貌的:“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這是寶玉初見黛玉時,眼裡的林黛玉。

先看到的是眉。“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說明眉是既輕,且柔,又秀,而且如煙一樣自然,一樣舒捲,一樣起伏,一樣變幻。作者這樣的描寫,給我們呈現出來的是一幅動態的圖畫。她的眉究竟是什麼樣的?只有靠我們去想象才能獲得,而且一千個人,至少會想出一千種狀態來。

這種對人物面貌的描寫,是曹雪芹一種獨特的創造,無與倫比。而且,曹雪芹也再沒用這樣的方法寫過別人。可見,他對林黛玉這個人物,傾注的心血,不是一般的大。

接下來是她的眼睛。“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情”竟可以隨時透過眼睛這扇心靈之窗傳達出來,這裡描繪的,同樣是一幅動態的圖畫。人心是深邃而複雜多變的,就像大海一樣。林黛玉的眼睛,竟能把複雜多變的心情,像大海的波瀾一樣傳達出來。可見這雙眼睛,絕不是一般的眼睛,它們是一雙充滿著智慧和靈性的眼睛。

再看,林黛玉“笑靨”反映出來的是“愁”,“病態”顯示出來的是“嬌”。一種表情狀態,可以傳達出多重意味來,這樣的人,生活中實在稀罕的很!

再看,“閒靜時如姣花照水”。

想象一下,一朵美麗的蓮花在水面之上,無風,水面上很安靜,像一面鏡子一樣。花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顯得那樣的通透、潔淨。

其實,水面不可能都是一真平靜的,偶爾從水面拂過的微風,水下來來往往的游魚,水面穿梭而過的蚊蟲,都會引起的水面的微微波動,所以,水總是處在似動非動的狀態下,水裡映出的姣花,自然也總是處於似動非動的狀態;那種美,簡直不可言說。

由此可以看出,“姣花照水”展示的是一種靜中有動的狀態。

再看看“行動處似弱柳扶風”。

再想,春天裡,纖細、輕盈的柳條,在微風的拂動下,慢慢的舞動著,那麼飄逸,那麼溫柔。

其實,微風不可能永無休止地吹動柳條,風止時,柳條就不動了,但遠遠望去,又似乎在動,似靜非靜。

由此可見,“弱柳扶風”,展示的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那一種美。

這段文字,作者採取了國畫中寫意的筆法,使這一形象始終具備空靈變幻的美和難以捉摸的態。這就留了給讀者大量思索和回味遐想的空間。

比干是商紂王時的忠臣。傳說比干長著一顆“七竅玲瓏心”,也就是天生就有七個洞的心臟。長這種心臟的人,都聰明無比。

“心較比干多一竅“,是說林黛玉比比干還要聰明。

西子是指春秋末期越國美女西施。西施天生麗質,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就是指的西施。西施有心口痛的病,常皺著眉頭在鄰里間行走,這種病態的樣子,人們看了,都感覺比以往更加嬌美。“病如西子勝三分” 是說林黛玉也有病。她那種病態的美,比西施更加漂亮。

不過,這裡有一個地方,我總感覺不得勁兒。就是那句“心較比干多一竅”。這是賈寶玉眼裡看到的林黛玉,用來形容林黛玉極其聰慧。令我想不通的是,賈寶玉只看了兩眼,怎麼就能看出林黛玉的聰明程度在比干之上呢?顯然,這一句,脫離了賈寶玉眼睛視物的實際。變成了作者萬能視角了。給我一種突兀感。

就像金瓶梅里,也有這樣的情況,比如,潘金蓮初遇西門慶時,潘金蓮看西門慶,也只看了一兩眼,除了帽子,項圈,衣裝外,居然還看到了“襪子”。古人的襪子,怎麼會露在外面讓潘金蓮看到呢?何況,那是才下了大雪十幾天後發生的事。若夏天,人都穿短衣薄衣,自另當別論。那次,作者也是用的這種程式化的,對稱的,對聯似的句子來寫人的面貌。有點顧此失彼此的感覺。

還有一點,我們要注意,就是這樣美輪美奐,仙氣十足的林黛玉,是賈寶玉的眼睛看到的,也是他用自己聰慧無比的心靈感悟到的。這樣的林黛玉,必須是有賈寶玉那樣文化素養的人,和對女子有著獨特欣賞眼光的人,才能看到。

若換了別人,就斷然看不到這樣的林黛玉。比如同樣聰明絕頂的鳳姐,她眼裡的林黛玉是這樣的“天下真有這樣標緻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僅此而己。再看眾人眼裡的林黛玉是這樣的“年紀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貌雖弱不勝衣,卻有一段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可見,美人雖美,關健還在什麼人來欣賞。一雙慧眼看到的,與一雙拙眼看到的,是有天壤之別的。

如此美輪美奐的林黛玉,自然會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

林黛玉這一藝術形象的第二個魅力,是她的人生際遇。

先看林黛玉的家庭情況。

林黛玉的祖上襲過4世列侯,父親林如海又是前科探花。所以,書上說:“雖繫世祿之家,卻是書香之族。”不是書香之族,林如海怎麼能高中探花!

所以,林黛玉的家裡,本來是既有權勢,又有錢,還有讀書風氣的好家庭。“只可惜這林家支庶不盛,人丁有限,雖有幾門,卻與如海俱是堂族,沒甚親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五十,只有一個三歲之子,又於去歲亡了,雖有幾房姬妾,奈命中無子,亦無可如何之事。”

“沒甚親支嫡派的”,就意味著,林黛玉從小就沒有什麼親戚來家裡走動,自然也就顯得孤單,唯一的弟弟,三歲時,又死了。兒童時,便面對親人的離世,自然要受些打擊。

五歲時,家裡為她請了賈雨村做家庭教師。賈雨村本也是“詩書仕宦之族”,只考一榜,便中進士,做過官,又剛被罷官,不僅學識淵博,而且經歷豐富曲折,只教林黛玉一人,加上林黛玉“生得聰明俊秀”,在學問上自然大有補益。

過了“一載有餘”,林黛玉“之母賈氏夫人一病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