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第1/2頁)
章節報錯
雖然朕總是挑撥其他國家打仗,雖然朕總是派兵去攻打別的國家,雖然朕大量使用勞工,但是朕是一個好皇帝,仰無愧於天,俯亦無愧於地——摘自《大明皇帝朱勁松語錄》。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又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朱勁松這個大明皇帝總是熱衷於往死裡禍禍其他國家,像曾誠、劉鶴鳴等大明的文武大臣們自然也不是什麼好鳥。
大肆宣揚大明文化領先全球,宣揚大明是小破球指路明燈的,是以曾誠為首的文官們幹出來的。
動不動就派兵去“弔民伐罪、以懾不臣”的,是以劉鶴鳴為首的五軍都督府大老們最喜歡乾的。
至於說士林當中忽然冒出了一大批同情哈米斯,甚至認為大明這些年殺戮太盛的言論,曾誠和劉鶴鳴等一眾文武大臣的態度其實就跟朱皇帝差不多。
先在《大明報紙》上把這種狗屁倒灶的言論噴一遍,讓這種言論徹底失去市場,然後再好好查一查源頭是從哪兒冒出來的。
劉鶴鳴殺氣騰騰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臣以為,查到這些言論的源頭之後,可以將之都革了功名,然後再把那些混賬們遠竄三千里。”
而曾誠則是提出了反對意見:“遠竄三千里的意義何在?你竄五千裡出去,不還是在咱們大明的境內?所以吧,直接把這些混賬們弄去天竺那邊兒算了,反正那邊兒更需要人手去開拓。”
至於朱勁松這個大明皇帝,則是直接讓人在《邸紙》上面發表了一往篇文章。
“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標題確實挺不要臉的,但是在這篇文章裡,朱勁松卻提出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土地即資源。
炎黃二祖起於黃河流域,彼時的中原有多大?經過與蚩尤的逐鹿之戰後,中原堂口的地盤又有多大?
炎黃之後,夏、商、週三代的初始地盤有多大?經過紂王徵東夷、周王室分封諸候之後,中原堂口的地盤又有多大?
及至於秦、漢、唐,中原堂口的地盤又有多大?
而在這些新增加的地盤當中,又有哪些地盤是別人免費贈送給中原堂口的?
從漢武及至唐宗,這些皇帝都想方設法的經營西域,又有誰是為了西域的那兩斤葡萄乾?
說白了,堂堂的中原堂口的皇帝們,誰也不缺西域的那兩斤葡萄乾,歷代皇帝們之所以都努力的開疆擴土,其實都是為了資源。
土地本身是一種資源,而在土地之上,山川樹木是資源,河流湖泊是資源,植物動物是資源,就連可種植作物和人口也同樣是資源,大明不去佔有這些資源,這些資源就會被其他國家佔有。
再比如說大明一直使用勞工開礦、修路、疏浚河道,同樣也可以看作是在節省大明本身的人口資源。
而更加有意思的是,歷史上存在的一個規律——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在建立初期是否努力開拓,往往都決定了其最後的下限。
比如說,大宋在建立初期是想要開拓的,但是趙大被人莫名其妙的燭光斧影,趙二在高梁河一戰騎驢漂移,彼此之後的大宋就再也沒有過向外開拓進取,對外獲取資源不足的結果就是先被遼國狂揍,再被西夏狂揍,再被金國狂揍,最終被蒙元滅國。
與之相比,無論是商、周又或者是漢、唐、明,這些朝代在建立之初就不斷的嚮往開拓,所以這些王朝所獲取到的資源就足夠多,底氣自然也就比大宋更足。
而透過這些朝代從立國到滅國的過程分析不難得出——任何一個朝代,在其建立初期都是最具備對外開拓能力的,但是這種能力會隨著朝代的穩定和發展而逐步下降。
當然,拿大送跟其他朝代做對比,其實有點兒欺負大宋的意思,畢竟大宋再爛也曾有過向外開拓的進取心,趙二再怎麼騎驢漂移那也是親自上過戰場的,哪怕是到了大宋末期,人家也硬生生的耗死了遼國、西夏、金國,蒙古大汗蒙哥斃命釣魚城下,橫向對比當時的歐羅巴,大慫反而是最堅挺的。
相比之下,大清才是真正的爛到了極致——所謂的紫氣東來三百年,本質就是撿了狗成子和吳圓圓的大便宜,而在入關之後,從日射兔子三百隻的麻子哥開始,人家大清的夷酋們就時刻準備著退居關外。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人家大清是從頭割到尾,真正做到了犯我大清者,雖遠必割,雖遠必賠。
比如說,大清割掉了世界上最深的自然湖泊,割掉了優質的不凍港,就連泥泊爾都能跑到烏思藏駐軍,割到最後連李白的老家都給割了出去——要是李白擱大清時期出生,能不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不太好說,反正國際友人的身份是妥妥的。
近代學者程善之在《清代割地談》統計大清所割之地居然多達“合計一百九十二萬方英里,面積之大,八倍於今之日本,六倍於德意志,九倍乎義大利。若加入屬國,則西方朝貢國沽罕,十二萬方英里。東方朝鮮,八萬方英里。南方越南,三十八萬方英里。緬甸,三十九萬方英里。都計二百八十九萬方英里。喪失之多如此。殆去全國五分之二。”
大清真正的以一己之力,做到了量中華之物力,結列強之歡心,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做從頭爛到尾。
當然,大清這玩意兒爛不爛的,跟朱勁松這個大明皇帝並沒有什麼關係。
朱勁松所在意的,是中原堂口除了大清這麼個完犢子玩意兒之外,透過歷朝歷代開國時期對後期影響的大資料分析,無一不證明了一個理論:趁著能打,趕緊把能拿到手裡的好處拿下,就算後世子孫敗家也能比別人多敗幾年。
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反面例子。
比如說秦朝和隋朝,這哥倆兒就是二世而亡,前者是找不到敵手,後者是低估了世家門閥的實力,對於統計歷朝歷代開國時期進取程度對後期影響的大資料而言,這兩個樣本同樣有一定的參考意義——這哥倆兒在開國初期的進取心倒是十足,但是忽略了對於其本身所擁有資源的保護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