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本章已經修改完成,可以訂閱了。

不參考當時的環境就直接討論祖制的正確與否,這種行為完全就是耍流氓。

大明建立之初,退居北方草原的北元朝廷依舊能夠威脅到大明的安全,倭國的那些矮矬子們也趁火打劫,對大明沿海進行劫掠,這才有了朱元璋版本的《禁外藩交通令》。

不禁海還能怎麼樣?

蒙元北遁的時候可是把中原堂口的真金白銀全部打包帶走,逼得朱元璋只能搞出來寶鈔以代替金銀的交易,當時的大明不說是窮成狗吧,起碼也能說得上是窮的讓人心疼。

著名的馬抄同學曾經說過,用錢創造快樂,沒錢還玩個雞兒——打仗打的就是錢,有錢才會有兵,有錢才會有武器,有錢才能有後勤,要錢沒有要骨頭倒是有一把的大明既想徹底乾死北元,又想杜絕倭寇的騷擾,另外還要應對逃往海島或鄰近海國的張士誠、方國珍,最省錢的辦法當然就是搞禁海。

朱元璋同學“片板不許入海”的禁令,除了防止臨海居民與不願歸順的“逆賊”相通相濟,同時也是特意針對某些假倭,算得上是一種臨時性的軍令,由此捎帶影響到的海洋貿易也只是暫時性的只進不出,外國來明貿易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包括徐達北伐並鎮守燕京時所需要的糧草物資也是大多依靠海運。

到了永樂年間以後,北元已經無法對大明形成威脅,草原上剛剛崛起不久的瓦剌、韃靼更是時不時的被朱老四打上門去,這時候的矮矬子還想跑來打秋風,結果就只能是再一次被教做人。

永樂二年八月,因倭寇又一次跑來劫掠南直隸以及江浙沿海,朱老四一怒之下乾脆讓鄭和去跟倭國交涉:“你去告訴倭酋,如果他不能好好約束手下,朕不介意替他管教管教!”

順便說一句,倭酋這個稱號並沒有瞧不起矮矬子們的意思,因為從漢代開始,光武帝劉秀就封過委奴國王,讓他統治全部倭人,而朱老四身為大明皇帝,也根本不知道現在那些矮矬子們究竟歸誰管,於是乎乾脆就創造出了倭酋這麼個稱呼。

眾所周知,鄭和鄭公公雖然是個太監,但是這位爺在海外的時候動不動就滅個國、砍個國王什麼的,屬於是典型的炮仗脾氣,朱老四讓他去跟倭國交涉,鄭公公還能慣著那些矮矬子?

於是乎,鄭公公直接率領船隊從寧波桃花渡出海,穿過韭山列島橫渡東海到達兵庫縣,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將軍源道義宣旨,促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

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源道義,可是看過《聰明的一休》動畫片的眾位同學們應該記得那裡面有個經常被一休作弄的足利義滿將軍。

源道義就是那個足利義滿。

足利義滿當然知道朱棣是個暴脾氣,也同樣知道倭國一向畏懼的韃靼人都被朱棣打得滿地找牙,而倭人要不是“神風”幫忙,早就被韃靼人給滅了——這是一道很好推理的問題:朱棣能滅韃靼人,韃靼人能滅倭人,老大能痛扁老二,老二能痛扁老三,老大自然可以輕鬆痛扁小老三。

倭國就是那個小老三。

更讓足利義滿擔心害怕的,是朱老四這位大明皇帝爺爺陛下要是真想跨海遠征倭國,也根本不怕什麼“神風”、“妖風”,估計都不用另外派部隊,光鄭公公這位爺帶領的那些大船和他手下那些殺胚們就足以禍禍死倭國。

要是任由鄭公公來個四島半月遊,倭國都有滅種之虞。

於是乎,審時度勢後的足利義滿將軍做出了明確答覆:“不勞您老人家費心,我親自把那些搗亂分子滅了。”

足利義滿這次沒敢打什麼馬虎眼,而是說到做到,直接動用當時倭國的官方軍隊來了個犁庭掃穴,剿滅了島上全部倭寇,其後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足利義滿還特意挑了二十個領頭的倭寇送到大明。

最搞笑的是那二十個倭寇頭目的下場。

朱老四看著足利義滿送來的這些“戰犯”也發愁:殺了吧,顯得咱不仁慈;關起來,佔地方還費糧食。雖然大明不缺這幾個人的飯吃,但是他們在監獄裡吃飽住好,也未免太便宜他們了——當時大明牢房的窩頭加白菜湯的伙食也比普通矮矬子們常吃的有毒蘇鐵強多了。

於是朱老四就告訴倭使:這些人我也不要了,讓你們家那個矮矬子將軍自個兒去處理吧。

倭使也為難:我們是使臣,大明管飯,可是這些囚犯還得我們自掏腰包喂,我們擠破腦袋才搶到這個出使的美差,還想賺點差旅費回去買房子置地呢,怎麼能餵了這些死囚?

走到寧波,看著這些要吃窮自己的倭寇,使臣們實在是眼裡心裡都冒火,這一冒火的結果,就是他們真的點起一堆火,弄了一些大蒸鍋,把自己押解的二十個倭寇綁好裝進籠屜,一通大火蒸了個稀爛。

二十個倭寇頭目被倭國使者用大鍋蒸死還帶來了另外一個影響,那就是大明不再需要花費大量心思備倭,朱元璋定下的禁海令自然而然也就開始廢馳,到最後也只不過是名義上依舊存在而已——朱老四為了不違背祖制,反手就玩了一出關門禁海放鄭和的戲碼,打著搜捕建文帝朱允炆的名義壟斷了海貿。

請注意,朱老四這種吃獨食的行為是不對的。

當時鄭公公他老人家七下西洋,有沒有搜捕到建文帝朱允炆已經不得而知,反正大明任何的官方、非官方資料當中都沒有記載,但是鄭公公為大明搜捕到了一大堆的藩屬國、宣慰司,同時還搜捕到了一大堆的白胡椒、黑胡椒等香料,使得在唐宋時期極其貴重的香料直接爛了大街。

史書記載:唐代宗時宰相元載因為貪賄被殺抄家,其中一條便有贓物胡椒八百石,由此也足以說明其貴重。

然而同樣是史書記載:因為鄭公公搜捕回來的香料太多,朱老四一家子就算是拿著香料當飯吃都吃不完,恰好又因為當時濫發寶鈔導致了通貨膨脹,國庫裡的銀子不夠用了,於是大明政府就想到一個天才般的主意:銀子不夠用了,花椒又多了,那就“蘇木胡椒折俸”,拿著香料給大明的官老爺們抵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