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陳亞之跟周玲玲一起前往華爾街。

按照陳亞之的想法,他本想著能夠透過越洋電話就能夠溝通好一切的。

後來想到,自己這一次那是要讓別人折戟沉沙的,所以為了表示尊重,同時也想看看到底是什麼樣子,因而親自來了一趟。

在與那些資本大鱷交談時,陳亞之清楚知道自己並沒有表現得很自卑,相反帶著一種勝券在握的自信。

不過,那些資本大鱷卻總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他們用高姿態跟陳亞之談話。他們最先表達的居然不是不信任,而是一直在探求,陳亞之為什麼會對做空美國房地產市場,如此執著。

陳亞之一來不喜歡英語,二來也懶得解釋,胡說八道了一通。那些老外見多識廣,看出來這是個被人忽悠了的瓜慫。

不過,當陳亞之提出簽署總利益互換合同的時候,那幫華爾街投行大鱷馬上痛快的答應了下來。

所謂總利益互換合同,陳亞之如果成功做空美國房地產市場,那麼那些華爾街大鱷也能跟著分一杯羹。

相反,倘若陳亞之做空失敗,那麼他就會將自己虧損的那一部分錢,補給華爾街。

總之,無論陳亞之是賺還是賠,華爾街的投行都能有得賺。

在陳亞之的這個提一下,華爾街的投資大佬們瞬間上頭,都很痛快的簽署了總利益互換合同。

這樣,陳亞之跟六家投資機構分別購買了一萬三千二百億的美國房地產次貸。

償還的截止日期是2007年4月30日。

但是總利益互換互換原則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陷男,那就是保密性。

即這個合同只有簽署的雙方是知曉的,任何的第三方都不會知情。

因而,這六家華爾街投行都以為自己才是那個唯一的一個穩賺不賠的人。但卻不知道陳亞之才是為唯一一個將他們通吃的人。

陳亞之此時名下的多家跨國投資公司分別派上了用場,他以不同的公司與不同的華爾街投資機構簽署了總收益互換。

也就是陳亞之用同一份抵押物換取到了六筆槓桿。

其中的雷蒙兄弟甚至給出了三倍的槓桿,陳亞之在六家投資公司總共拿到了十一倍的槓桿。

簽完合同後,周玲玲留在美國,負責操盤分批次將手中的次級債券在高價位賣出去。

在她分批次操作的這一時間,周玲玲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雖然她此時是在次級債權的高位拋售,但是,只要次級債權沒有下降的勢頭,那麼她手中的錢其實是不值錢的。

為了舒緩心頭的焦慮,周玲玲時常在居住的賓館附近逛街。

陳亞之為了她的安全,特意將賓館定在了鬧市區的一家五星九點內。

周玲玲走出酒店沒有幾步,就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

看著人來人往的街道,周玲玲非但沒有能夠放鬆下來,反而愈加的感到一陣焦慮。

尤其是在美國街頭,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房屋打折促銷廣告,有些甚至額外送全套家電。

周玲玲忍不住擔心,這麼好的折扣和優惠,還有這麼好的購房貸款條件,怎麼會有人傻到不肯買房子呢。

不過,她懷著更加抑鬱的心情,回到賓館,繼續有條不紊地將手中的次級債券一批批拋售出去。

...

轉機出現在年底,美國那邊的幾家次級貸投資公司,都放出了四季度的銷售報表。

四季度的房地產銷售額居然出現了五年來的首次下滑,比例居然達到了驚人的百分三。

不過,對於這樣的波動,市場並沒有給出太多的反饋。人們早已對繁榮的房地產市場表現出異樣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