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腸劍,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劍,為鑄劍大師歐冶子打造,歷經大奉王朝,大漢王朝兩代數百載,傳至今日。

魚腸劍為什麼會叫魚腸劍呢,有多種說法,不過因為歷史悠久,原因已經不可靠了,比較可信的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因為劍身上的花紋猶如魚腸,故名為魚腸劍,第二種說法,就是由於它小巧得能夠藏身於魚腹之中,一種可能是魚腸劍的劍身細長柔韌,能夠沿魚口插入,在魚的胃腸中曲折彎轉,而抽出時則恢復原形,鋼韌無比,熠熠生光,所以稱之為魚腸劍。

而顯然,第二種說法也是更可信一些,說到這,還有一個有關魚腸劍的故事。

這個故事還得追溯到春秋五年(這個時間是後世史學令所編寫,在當時,各國都是以本國國君的年號加在位時長來記錄時間,不同國家,記錄時間的方式不同,如春秋五年,魯國,便是魯莊公三年,楚國,便是楚襄王四年,在大奉統一天下之後,便建立了統一的年號,大奉建國第一年,便是蒼黃曆元年,之後的大漢王朝也是延續了這樣的年號)。

春秋五年,楚國國王楚平王在位十四年後去世,其子珍繼承王位,世稱楚昭王。

按蒼黃古制,不可在別國國喪期間進攻其國家,不過,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各國邦交亦是毫無道義可言。

吳國國王姬僚自從繼承王位以來,就一直希望楚國,成為南方的霸主,但是姬僚在位十數年,與楚國交鋒多次,互有勝負,得失也不過是一城一池,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但是,楚平王去世,給了姬僚機會,姬僚聽說了楚王的死訊,認為楚國,人心不穩,自己的機遇來了,連忙開始籌劃進攻楚國。

然後,姬僚不知道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吳國的另外一位王族正對著他的王位虎視眈眈,他就是前吳王的兒子,公子光,姬光他認為自己才是天命所歸,王室正朔,一直都在暗地裡面招兵買馬,圖謀王位,現在他認為自己的時機到了。

姬光知道,吳王僚肯定會在這個節骨眼上進攻楚國,而楚國作為南方強國,實力雄厚,想要一舉殲滅,畢其功於一役絕非易事,如果全力攻楚,吳國必然國力空虛,到時候,自己的機會就來了,於是在群臣都反對吳王僚攻楚的時候,姬光力排眾議,大力支援吳王。

吳王挑選精兵強將,委派自己的兩個弟弟掩餘和燭庸為將軍,進攻楚國,同時派自己的叔叔季扎到晉國,瞭解各諸侯國對於吳楚兩國戰爭的態度。

楚國對吳國的入侵早就做好了準備,直接繞路,反包抄,截斷了吳國的退路,擺出大舉進攻的態勢,攻守易勢,吳國軍隊顯然了危機。

吳國軍隊告急,連忙向吳王僚求援,而姬光為了減輕反叛的助力,對吳王提議,派吳王的兒子慶忌,因為慶忌身材高大,勇猛非常,將他支出去,姬光奪取政權的阻礙就會小很多。

吳王僚為了扭轉局勢,也是不顧國內空虛,讓慶忌帶領重兵支援在楚國的吳軍。

姬光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他找來勇士專諸,真摯的說道,“先生,吾欲稱王,吳王僚可廢,其內憂外患,國內空虛無忠誠衛士,而國外於楚國激戰,處於下風,此時不反,更待何時,望先生助我!”

看著姬光與自己推心置腹,專諸也是目光堅定的答應了下來。

說幹就幹,姬光知道吳王姬僚特別喜歡吃魚,就投其所好,安排了一場全魚宴。

姬光對著吳王僚說道,“下臣知道陛下喜歡吃魚,特意請了一位太湖名廚,為陛下準備了一場全魚宴,希望陛下賞光,可以光臨寒舍。”

吳王僚聽說有魚吃,也是興然應允,到了晚上,吳王僚穿著三層軟甲,在衛士的簇擁之下前往了姬光的府邸,他考慮到國內空虛,且姬光是先王之子,身份特殊,不可不防,於是才會如此的戒備森嚴。

姬僚來到宴會上,氣氛也是越來越熱烈,眾人觥籌交錯,你來我往,喝的面紅耳赤,外人若是見了,都要感嘆一句吳王僚和公子姬真的是兄友弟恭。

在宴會最熱烈的時候,姬光推脫自己有病,離開了宴會,專諸看見姬光離開,知道時機已到,就端著一條大魚上前。

吳王僚隔著老遠就聞到了魚香,踉踉蹌蹌的離席,準備去看看魚的樣子,電光火石之間,專諸就在魚腹中抽出魚腸劍,對著吳王僚刺了過去,專諸用盡全力,短劍直接穿過軟甲,進入吳王姬僚的胸膛,吳王

大叫一聲,然後斃命,他的親衛也是連忙上前,把專諸剁成了肉醬,不過,已經為時已晚,他們的吳王已經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