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樣的一位軍人,所有人都投來尊敬的目光,沒有鄙夷,沒有嘲諷。

他已決心赴死,那就讓他去吧,不用再去勸降了,這或許也是一種表達對英雄崇敬的方式。

當鮮于世榮死在血泊之中的時候,那雙死而未瞑的眼睛裡,依然透露出一股寧折不彎的英雄之氣。

任何一個國家,即使再黑暗,再腐敗,即使到了大廈將傾的地步,也依然有人為之堅守,自古至今都是如此。

鄴城,對於宇文邕來說,是一座陌生的城市,也是一座令他渴望已久的城市,而此時,這座城市被宇文邕征服了。

鄴城,從曹魏時期開始,就被作為國都,先後歷經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一共六代王朝,因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鄴城是當之無愧的六朝古都。

而鄴城這座古都,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都處於東魏和北齊的統治之下,也親眼見證了從高歡到高緯,高家三代人的興衰成敗。

高歡耗盡畢生心血,北齊帝國才得以建立,而高緯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將高歡積累的家底兒徹底敗光。

國都一旦被攻破,也就標誌著這個國家的正式滅亡,至此,北齊的歷史畫上了句號。

一座從高歡時代開始,就苦心經營的帝國,如風一般,從此消逝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高緯,快到碗裡來

此時,坐擁鄴城的宇文邕,無疑是最開心的,不過,讓宇文邕更為開心的事,還在後頭。

很快,有一個人突然千里迢迢來到了鄴城,並把一件非常貴重的禮物贈送給了宇文邕。

此人就是為高緯準備演講稿的斛律孝卿,這件禮物就是傳國玉璽。

說起傳國玉璽,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雖說只是塊石頭,但卻是一塊瘋狂的石頭,它象徵著至高皇權,擁有它的人便是天下之主。就如同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裡所描寫的屠龍刀一樣,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傳國玉璽的前身,叫做和氏璧,我們在小學課本里就學過完璧歸趙的故事,說的就是和氏璧的故事,可見在先秦時期就是價值連城的無上之寶。

雖然說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了,但是到最後,和氏璧還是到了秦國人的手裡,並最終落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手裡。

秦始皇命工匠將和氏璧製作成了玉璽,並且還邀請他的私人秘書,同時也是當時的大書法家李斯,在玉璽上用小篆題寫了八個大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從此它就成了至高無上的皇權的象徵,並且被一代又一代的皇帝所傳承。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四分五裂,皇帝扎堆兒出現,而傳國玉璽只有一塊,根本不夠分,所以,傳國玉璽更成了人們眼紅的寶貝。

而此時,傳國玉璽這一稀世珍寶,就擺在宇文邕面前,這怎能不讓他激動一把。

帝王的榮耀,就凝聚在這塊小小的石頭之中。

而這塊傳國玉璽原先的主人,正是高緯。

難道高緯這麼好心,派斛律孝卿把傳國玉璽贈送給宇文邕,以示投降?

如果真是如此,高緯幹嘛不自己專程送來呢,自己送來多有誠意啊?很顯然,高緯沒這麼好心,也沒有這麼高的政覺悟。

高緯把傳國玉璽交給斛律孝卿,目的是想交給任城王高湝,讓高湝稱帝,而高湝的駐地是在瀛州,斛律孝卿拿著傳國玉璽,沒有前往瀛州,而是直接送到了鄴城。

連國都都被敵人攻佔了,高緯卻還在玩皇位禪位的把戲,高緯玩行為藝術真是玩絕了。

而這次禪讓,其實已經是高緯第二次禪位了,第一次禪位的時候,高緯做了太上皇,而這第二次禪讓,高緯自己不就是太上皇的太上皇了嗎?

太上皇的太上皇,史無前例,聞所未聞,不僅空前,而且絕後,翻遍二十四史,有且只有高緯一人。

為此,高緯還別出心裁地起了個名號,叫做無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