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現場解決問題(第1/2頁)
章節報錯
看到大家的情緒被點燃,林雲接著說道:“剛才我說得那些都是虛的,下面我來講講真東西,各位想不想聽?”
“想,想聽,李教授您快說!”
很多人都拿出紙筆,大教授講課當然要認真聽了。
“我接下來說得就是乾貨了,什麼是乾貨?那就是如何賺錢的方法。”
“賺錢的方法?”
一下子所有人都亢奮起來。
林雲接著說道:“為什麼大家都來深市?是因為深市的市場比其他地方要靈活的多,大家能感覺到在深市有大把的機會,這些在其他地方是沒有的。
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所謂大把的機會本質是供需關係。
供就是指在坐的各位,大家都是做企業的,是要賣出自己的產品,無論是食品、衣帽、家電,甚至是知識,在市場經濟下這些都是可以賣錢的產品。
需就是需求,老百姓需要食品、衣帽、家電等等,以前這些都是由國家來提供,只是國家都能力不夠,只能勉強提供最基本的需求,採取的方法就是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不能完全滿足老百姓的需求,怎麼辦?於是國家放開許可權,讓個人去搞,這就是市場經濟了。”
林雲首先對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進行了簡單的闡述,非常明瞭,所有人都明白。
這只是開場白,接下來就是乾貨了。
“怎麼賺錢?很簡單,按照供需關係,如果市場缺少某種產品,只要你生產出來就能賺錢。
這個相信大家很好理解,沒有吃的,你能搞到大米和白麵就能賺錢,有了大米白麵,可沒有肉,你能搞到豬肉、雞肉、牛羊肉還是可以賺錢。
衣、食、住、行是一個人的基本生存條件,誰能掌握這四個條件,那想不賺錢都不行。”
此時有個人喊道:“李教授,按你這麼說,以後我就去種水稻賣大米就能賺錢唄?”
林雲笑了笑回答:“那也未必,得看市場,如果市場上就你一家種,那一定賺錢,如果有幾家一起種,那就得看價格和質量,市場經濟下,各個商家需要競爭,贏了活下去,輸了被淘汰,這也是市場經濟的殘酷性,咱們一會兒再說這件事。”
說到這裡,林雲拿起面前的水杯,大熱天說了半天口乾舌燥,結果杯裡沒水了。
立刻有幾個人站了起來,其中一人最近,為林雲倒了杯水。
“謝謝!”
林雲對對方都表現很滿意,這說明他講的內容大家很感興趣,於是接著說。
“其實現在我們國家已經比改革開放前好了很多,雖然一些地方還很窮,但溫飽也算不成問題,像首都、盛海、花都和深市這樣的城市,居民的收入已經超出溫飽狀態很多,消費能力提高讓他們對產品有了更高的需求,這個需求關係才是大多數企業要把握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改革開放之初,服裝生意很好做,只要有點樣式的衣服都能賺錢,有一家企業叫做海鹽服裝廠,廠長叫步新生。
步廠長帶領工人把一家瀕臨破產的服裝廠變成了本地最賺錢的服裝廠,自己也成為了改革先鋒,多次被電視臺報道,我相信大家都聽過他的事蹟吧!”
立刻有人回答道:“我當年就在步廠長的海鹽服裝廠工作過。”
林雲笑了,指了指那個人說道:“那你說說,後來為什麼這家企業破產了!”
對方撓了撓頭說道:“說不太準,就是後來賺了錢又是蓋樓又是買生產線,錢都花在這上面了。”
林雲搖了搖頭回答道:“你只說出了表面原因,其實真實原因是服裝這種產品很容易生產,被取代性強,你能生產我也能生產,技術含量不高。
步廠長在改革開放早期能成功,是因為那時市場上同類產品不多,大家都穿那種不是白就是藍的衣服,只要你的產品稍好一些就能賺錢。
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浙省很多地方出現了大量個人服裝廠,這些服裝廠的產品不比海鹽服裝廠的產品差,價格還更低,步廠長的產品就不靈了。
此時海鹽服裝廠的問題是產品樣式和價格不適合市場,根本就不是加幾條生產線的問題,結果步廠長沒有意識到,反而加大投入增加生產線,還擴建了廠房,這是雪上加霜,所以海鹽服裝廠轟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