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後,林雲來到電視臺,參加一檔訪談節目。

近半年時間,電視臺有了巨大的變化,增設不少小的欄目,特別是一些訪談類節目,逐漸成了電視臺的主打。

這種訪談類節目主要以當下最熱門的事件為切入點,採訪的都是知名人物,什麼企業家,明星,學者等等,對了,之前一期採訪的是知名學者於秋玉。

於秋玉這位學者最近兩年相當的拉風,他的“名著”《文化苦旅》成了當下的一個文化現象。

這本書有多火?說出來嚇死人,林雲聽過一個真實的段子,說某個城市警察抓住一幫失足少女,結果發現人手一本《文化苦旅》,她們平時無事時就研讀此書,藉以追求精神上的慰籍,由此可以看出此書多麼的火爆。

當然,從另外一方面來說,這些所謂的失足少女其實多半也是因為生活所迫,她們的素質還是很高的……。

話說遠了,這位於秋玉先生的書在此時實在太出名了,出名到在前世,林雲這群大學生也是人手一本……盜版書。

有一說一,這本書裡的辭藻很炫酷,畢竟於先生是著名的戲曲學家,精通傳統文化,深得古典文學的薰陶。

不過呢,於先生似乎不甘只當一位散文家,他更熱愛的是傳道授業解惑,成了名人後就頻繁以學者身份參加各種訪談,對人們傳授他那“博學”的知識。

無論天文地理,還是人文常識,似乎就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情,電視機前的觀眾發現,天下竟然還有如此博聞強記的人。

不過呢,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時間長了,一些人就把他的種種黑料拔了出來,什麼師生戀了,無病呻吟了等等,另外還有一批看他不順眼的學者為他這種人量身定做出一個詞彙:知道分子。

什麼事情都知道一些,可並不精通,知識分子差一些,知道分子正合適。

當然,這種現象也反應出當下的一些現象,那就是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很強烈,每個人都覺得自我空虛。

一些善於表達的知識分子就憑藉自身的知識,再透過一種娛樂的手段傳達出去,由此得到了一大批粉絲,所謂時代造英雄就是如此。

當然,林雲沒時間去別人,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正章。

林雲坐在椅子開始接受採訪。

“林雲先生,首先恭喜您和金龍公司成功在港城上市。”主持人首先開場白。

“謝謝,其實在上市準備中,我沒起到什麼作用,主要是我的同事,正是他們沒日沒夜工作,才讓金龍公司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了上市準備。”

沒錯,這個功勞主要還是歸功於林芳怡等人。

主持人點點頭道:“我們知道,能在港城上市,必須要經歷非常嚴格的稽核。

據我所知,我們內地有很多企業都試圖到港城上市,但沒有一家做到,起碼沒有一傢俬人企業做到,金龍公司能做到這點,畢竟有過人之處,您能介紹一下經驗嗎?”

“嗯!”林雲想了想道,“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金龍公司從誕生之初就引入了現代化管理模式,更加偏向於西方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