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六七十年代的住房問題(第2/2頁)
章節報錯
好傢伙,對於當時想換房的人來說,這就是一場盛大的節日。
三天裡,每一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換房者聚集在勞動人民文化宮,熙熙攘攘,熱鬧場面絕不亞於春節的鬧花燈,人們舉著換房的牌子,對上眼就開始交流著彼此的資訊。
此後聯絡三四年,“換房大會”成了勞動人民文化宮每年的一個固定專案。
最初呀,換房大會從一開始單一的換房,後來擴充套件到房地產政策諮詢、房屋修繕質量鑑定、鋪面開發等專案,廣受市民歡迎,對了,就是現在,文化宮還不是各種資訊的交流場所嘛。”
“還真是!”孫思宇點了點頭,自己開車每每路過文化宮,總能看到一幫人在門口圍著一起,相互交流著什麼,她還以為是一幫特異功能愛好者呢。
“國家也是為了老百姓想了各種辦法呀!”林雲覺得國家在這件事上做的很好,這在當時那種環境中,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了。
張建國點頭道:“那當然,國家在這方面是下了大力氣的,在換房大會上,最受歡迎的人就是當時的換房狀元。”
“換房狀元?這是什麼人?”吳帆問道。
張建國接著說道:“兩家或者三家換房容易,但隨著換房的人越來越多,常常會出現:甲看上了乙的房,乙看上丙的房,丙又看上了戊的房。
這種情況,需要大家都轉著圈兒換才行,而且中間稍有故障,就會前功盡棄。
那時交通和電話都不便利,出行全都靠腳踏車,多個家庭之間換房的難度可想而知。
此時就出現了一個叫做李國英的幹部,他利用業餘時間,對換房戶的地區分佈、房屋狀況、生活設施、交通情況等不斷考察,風裡來雨裡去,不少費力。
他曾在三個城區的五個房管所找了十幾個房管員,挨個到十五家看房協商,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最終實現了“十五戶聯換”。
那時上邊有規定,每位專職換房員每年的換房定額為一百二十戶,而李國英平均每年超額七百多戶,完成七年的工作量。
從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一共六七年時間,他為六千六百多戶住房不便的群眾,換到滿意住房九千多間。
他那時被市房管局評為“換房狀元”,除此之外,另外還有範淑華、劉本仁、楊珉等不少位人民服務的“換房狀元”。
這些人在換房工作中,不辭辛苦,千方百計為群眾換房牽線搭橋,受到群眾的愛戴和讚揚,我是從內心感謝這些人,他們也是我們幹部中最優秀的一批人,真正做到了把老百姓放在心間,可比現在的很多幹部強多了。”
此時孫怡開口道:“二哥,你現在可不是幹部了,這些狀元跟你沒關係。”
“有關係,怎麼沒關係?他們都是道德高尚的人,你難道不想做這樣的人?那時這些人可是天天上報紙,整個行業部門都要向他們學習,只是現在呀………似乎沒有人向他們學習了。”
說到這裡,張建國有些失落,顯然,在他眼裡,這些人值得學習,不應該被時代拋棄,可如今時代,終究是沒有這些人的位置了。
孫思宇點了點頭,“是呀,我小時候還總是和老爺子去參加各種勞模大會,看著臺上的人披著大紅花,那時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和他們一樣站在那裡,被人高喊出要想勞模孫思宇學習………哈,現在想來還真是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