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水:“……”

團圓搖搖頭,“嬸子,你切,我在一邊看著就行,我還小,爺爺不叫我用菜刀。”

李春水感嘆李秀才把團圓教育的真好,孩子可以乾的,就放心大膽地叫孩子幹,不該孩子乾的,就一點商量餘地沒有,不跟她公公似的,只要芯兒想要的,月亮都能給摘下來,太慣芯兒了。

切好的各樣菜放進醬豆裡,加上鹽,李春水叫團圓攪拌著,她從雞窩頂上拿下來一個盆,裡頭是醃好的醬豆鹹菜,醃出來不少湯。

“團圓,做好就這麼放在雞窩頂上就可以,裡頭醃出的湯,拿來醃大白菜的根特別好吃。”

在桃源村,連靠近大白菜芯兒的那塊根,都會拿來醃了吃。

“對了,你要是做,到冬天醬豆鹹菜裡頭會有冰碴子,你就早早挖出當天要吃的,放在鍋邊,飯做熟,冰碴子也就融化了。”李春水又補充。

芯兒悶悶不樂,她要早知道醬豆就這樣做,就不叫團圓姐姐來學了,這根本就沒有什麼可學的。

李春水看出閨女不高興了,這閨女可是把團圓看得比她這個娘都重要,想了想還有什麼能教團圓的,倒是叫她想起一樣,“團圓,嬸子還有一樣能教你,不過不是菜,算是零嘴。”

“團圓姐姐,我娘說的是地瓜幹!”芯兒搶先揭曉答案。

這孩子!李春水本來想勾起團圓的興趣,再告訴團圓,不過顯然閨女等不及,“是地瓜幹,不過我這個地瓜乾的做法不一樣。”

村裡做的地瓜幹,就是直接煮熟就曬,這樣曬出的地瓜幹又硬又幹,老人小孩咬都咬不動,李春水做地瓜乾的方法麻煩點,但做出的地瓜幹既筋道,還甜糯柔軟。

從屋裡端出一盆煮熟的地瓜,個頭兒都是小的,李春水叫團圓和芯兒幫她扒皮,扒好皮地瓜就攤開曬著,團圓看著跟李大花教給她的方法一樣。

“團圓,這才是第一步呢,下面的步驟我說給你聽,你自己回家做著試試,有問題你就來問嬸子。什麼問題你都可以來問,嬸子可感謝你讓芯兒變得開朗起來,我家芯兒可喜歡你了。”李春水這人挺實際的,誰對她閨女芯兒好,她就對誰好。

團圓也喜歡芯兒,“嬸子,你說吧,我聽著。”

李春水詳詳細細說了一遍,“團圓啊,你先少曬點地瓜幹試試,那個醬豆,你也少做點,第一次不一定能做好。這兩樣東西看著不難,可都需要多做才能做好,也才能發現其中細微的差別,對味道的影響。”

這個曬和發酵不比別的,能說清加多少,它沒有比例。再比如這個蒸地瓜,它跟地瓜的個頭有關係,得自己去摸索,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在味道上也是。

回到家,團圓就煮了幾個地瓜,又煮了豆子。

把煮好的地瓜曬上,煮好的豆子放著發酵,團圓天天守著這兩樣東西,生怕哪裡出了錯,還有家裡窗邊一排的栽在泥碗裡的大蒜,也需要她給換水。在第一次栽的大蒜髮芽後,團圓就種了一堆這種大蒜。

天天守著這些東西,團圓早把去找首兒忘到了腦後。

首兒從開始想著,團圓要是主動來找他,他該怎麼“勉為其難”接受,到後來想著團圓什麼時候來找他,再到後來成了他是不是該去找團圓,這心路歷程越來越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