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國士無雙(第1/3頁)
章節報錯
作為一個兩千年後穿越而來的靈魂,林朝至今很大程度的保留著後世的價值觀。
倒不是說林朝看不起古人,只是這個時代放目望去,盡是英雄史觀的讚歌。世人崇尚德行,敬重能力,追求捨生取義的大義,尊崇視死如歸的精神。
如此這般唯心,固然誕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卻也讓林朝這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無法完全認同。
品性是立身之本,手段則是立命之法。
凡事不俯查致知,而單憑本心行事,縱然能不忘初心,結果也難以預料好壞。
因此林朝認為,道德要講,方法要找,未來要謀,往來要算。如此,人方才能不迷茫,不動搖,不遲疑,不生畏,最終結果即便不如預期,也不至於後悔。
這才是真正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林朝信奉此道,並且一直以來也是如此行事,這才有了徐州集團內部流傳的一句話。
生性謹慎林子初,卑鄙無恥謀人術!
當然,對於這些汙衊,林朝早就習慣了,甚至不需要細想他都知道是誰散播出來的。除了喜歡憑空汙人清白的田某人與郭某人,還會有誰?
但是話又說回來,這個時代唯心的英雄史觀,也著實催生了一批色彩鮮明的狠人。這些人若以常人的眼光來看,身上的某些特質壓根不可能稱之為人。
在唯物主義的價值觀下,你很難理解劉備一生屢戰屢敗數十次,妻離子散,窮途末路,雖年過半百卻依舊壯志不改,最終成就功業!
要知道在這個人過五十,而不稱夭的時代,年過半百意味著隨時可能會患病而死!
人生一直努力的最壞結果,也不過是大器晚成而已!
這般堅韌的品質,放眼數千年曆史,也極少有人能做到。
又如關羽這般熟讀春秋,傾慕大義的真正強者。
在原本歷史上,關羽斬顏良,攻襄樊,水淹七軍,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欺強而不凌弱,是其勇!
一生追隨劉備,哪怕短暫屈身於曹操手下,可一聽說舊主的訊息後,立刻掛印封金而去,是其義!
而真正少有人提及的,也是在關羽那滔天的威勢下,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一顆仁心。
縱觀關羽一生征伐,無論克敵制勝,還是倉促敗退,都保持了他那一觀不傷無辜的作風。整個襄樊之戰其間,相比於曹仁徵發徭役,屠戮宛城的行為,關羽從始至終都是以堂堂正正的姿態進攻,以兵道取勝。
哪怕是水淹七軍後,面對如此多的俘虜,關羽寧願損傷實力分兵押送,也沒有濫殺無辜,足可稱之為仁!
所以,林朝雖不認同,卻很喜歡這個崇尚英雄史觀的時代,因為這些人性格分明,甚至執拗得有些可愛。
只可惜就算是這些人,也沒能拯救這個亂世。
漢孝桓帝時,整個東漢人口足有六千五百萬之巨,而到了一百多年後的三國歸晉時,據官方統計,只剩了一千六百萬人。
這其中固然有世家門閥大量隱匿人口的原因,可就算把他們隱匿的人口加一起,也絕不會超過三千萬人。
也就是說,漢末這場持續近百年的動亂,足足讓華夏大地損失了至少三千五百萬人!
若細分這些人口損失的原因,恐怕是三分死於兵災,三分死於天災,而剩下的四分,則是全部死於疫病!
沒錯,就是瘟疫!
這個時代的瘟疫又稱之為傷寒,具有極高的致死率和快速傳播特性。一旦一人得了瘟疫,往往一夜之間就能傳遍整個家族,繼而傳遍整條村子。
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有記載的瘟疫一共爆發過十一次,造成的死亡人數足有兩百萬之巨!
而這些只是冰山一角,因為史書記載的只是大瘟疫,或者說集中大規模爆發的瘟疫。而那些一夜直接便死絕了整個村子的情況多不勝數,甚至每年每月都有發生。
可無論是大瘟疫還是小瘟疫,背後都是一條條鮮活生命的消失。
林朝之所以想建立一條完整的醫療體系,正是為了防止瘟疫快速蔓延。哪怕以現在的醫療技術與條件不能根治瘟疫,但只要阻止其蔓延,便能活人無數。
而張仲景其人,就是林朝建立起醫療體系不可缺少的一根擎天之柱!
若論及醫術高明程度,張仲景與華佗誰高誰低尚未可知。但論及仁心仁術,張仲景顯然比華佗要強上一些。
縱觀張仲景一生,都在懸壺濟世,治病救人。哪怕他後來身為長沙太守,在處理政事之餘,居然把衙署後堂對外開放,甚至免費為平民百姓治病,把公堂當成了醫館。
而這,也正是坐堂二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