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興亡皆是……百姓苦(上)(第2/3頁)
章節報錯
大軍入城後,趙雲下令全軍休整,並沒有急著進攻南皮。
一切正如荀攸預料的一樣,第二場春雨開始陸陸續續的下了起來。
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
雖說一場春雨一場暖,但對於據守南皮的袁譚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好事。南皮城雖地勢不低,但連日而來的春雨,卻使得士卒無法安心守城,更有士兵因在雨中泡了太久而兵器生鏽,盔甲浸爛。
與南皮城時刻處於緊張狀態,且無法安心守城的袁譚軍相比,趙雲麾下的部隊要麼在重合城中休整,要麼在南皮城外地勢高絕處安營,總之都在養精蓄銳。
直到十餘日後,天氣才逐漸放晴。太陽炙烤了幾日後,腳下的大地也變得焦乾,不再泥濘。
連日陰雨後,袁譚的心情糟糕到了極點,此時才經受了幾日的陽光,心情也跟著轉晴。趙雲一連十幾日沒有進攻,再加之袁紹許諾的一月期限將至,袁譚總算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
可就在這時,遠在漳水旁修築堤壩的張郃終於傳來了訊息。
天氣轉晴時,漳水卻在暴漲,雖然還未達到最頂點,但淹一座南皮城,已經足夠了。
收到張郃傳訊後,軍中眾人都激動不已。只要此時掘斷堤壩,就能水淹南皮,達到荀攸所說的兵不血刃取南皮的效果。
但身為主帥的趙雲,此時卻並沒有立刻下令進攻,反而一個人默默坐在位置上,滿臉猶豫之色。
“子龍,下令吧!”
張飛見狀,急吼吼叫道。
可趙雲卻搖了搖頭,嘆道:“從軍之人,殺敵戰死本是常事,並無甚稀奇之處。只是南皮城中那些百姓是無辜的,如今堤壩一旦被掘斷,城中恐怕要屍橫遍野,百姓隨水流。”
“這……”張飛不解道,“子龍,你也太婦人之仁了,如今戰事當前,哪還能顧忌這麼多。這大水能助咱們取得南皮,死傷一些百姓又算得了什麼,再說這又不是咱們徐州治下的百姓。”
張飛這番話,倒是符合這個時代的價值觀,頓時引得眾人連連點頭。
慈不掌兵,這個道理屢經沙場的趙雲又如何不懂,只是終究心中不忍波及百姓。
“監軍曾有言,興亡皆是百姓苦,所以咱們才要更加善待百姓。”趙雲眼中滿是不忍道,“如今南皮守軍不足三千,咱們是不是能正面攻城,而不拖累百姓?”
谷穆
說話的時候,趙雲的目光一直望著荀攸。畢竟計策是他出的,現在總要詢問他的意見。
但是一貫面癱的荀攸,此時卻極為嚴肅地搖了搖頭。
只見荀攸站起來,先是鄭重一拱手,隨後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子龍將軍,你言百姓無辜,但咱們的將士們又有何罪?
明明可以不用損傷士卒性命而破城,為何不用?
敵軍三千人,若是據城死守,以南皮的城防,最少要一個月才能拿下。屆時袁本初增援的大軍早已抵達,我軍再想拿下渤海,不知要多耗費多少士卒的性命。
難道南皮百姓的命是命,我軍麾下將士的命就不是命?
將軍此言,某不敢苟同!”
荀攸的意思很明確,你顧及百姓無可厚非,但不能因為想善待敵方百姓,而寒了麾下將士們的心。更不能因憐憫百姓,而貽誤戰機。
趙雲堅持的,是林朝一貫的思想,戰爭這玩意,就應該限制在戰場上。
而荀攸只看成果利弊。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士兵的性命和百姓的性命,在他眼中並無任何分別。
如何用最小的損失達成最大的戰果,這才是他身為軍師應該考慮的。
去年出兵泰山時,面對泰山賊吳敦,荀攸就曾提出過水淹之計,但被劉備當場否決。
為此,劉備還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夫濟大事者,必先以人為本!
事後荀攸也曾認真反思了自己的行事風格,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
主公心繫百姓,仁義為本,自然沒錯。
自己忠心謀劃,盡人臣之本分,同樣也沒錯。
錯的,是這個亂世!
誠如林子初所言,只有儘快結束亂世,百姓才有立錐之地,生存之所。
聽了荀攸的話,趙雲一時語塞,再度陷入了兩難境地。
張飛見趙雲還在猶豫,心中大急,大聲道:“子龍,你就聽軍師的吧,快下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