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草原這塊地方,自西周以來便有遊牧民族佔據,彼時周人稱其為東胡。

說是東胡,其實是周人對生活在這片草原上的所有遊牧民族的總稱,而非指某個部族或者族群。

正如東周時一般,周天子雖然是天下共主,但諸國享有自治權,只需按年向周天子上供即可。

彼時的東胡,大抵也是如此情況。

時間很快來到戰國末期,這時在東胡境內一個叫陰山山脈的地方,有一支部落開始飛速崛起,這便是後來盛極一時的匈奴!

可即便如此,匈奴的崛起也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重重磨難。

戰國末期,匈奴多次侵襲趙國邊境,趙王便派李牧率騎兵兩萬,步卒五萬,弓箭手十萬與匈奴在邊境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

要知道彼時的匈奴,已經建立王庭,甚至有了左賢王部和右賢王部,可以說形成了初步的完整建制。

縱然如此,匈奴還是敗在了趙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之下。

自此十數年,匈奴不敢南下。

而後秦朝初年,匈奴恢復了元氣,又開始寇邊襲擾。

雄才大略的始皇帝自然不會容忍這種行為,遂派出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主動出擊。

這一戰,不僅打得匈奴人望風逃竄,更是直接收復了河套地區,足可稱之為大勝而歸!

可匈奴人只是被打敗,卻沒有被打死,隨時還會有捲土重來的可能。於是此後的十餘年,蒙恬便在北邊建造長城,將原本燕國和趙國境內的長城徹底連線了起來,以此抵禦匈奴的入侵。

匈奴得知蒙恬一直在北方鎮守,心中自是恐懼,直到蒙恬死後數年都不敢進犯。

而後秦朝滅亡,楚漢爭霸,華夏大地經過數年震盪,百姓死傷慘重,生者面有菜色,直到西漢政權建立時,中原已經虛弱到了極點。

可此時的匈奴卻養精蓄銳十餘年,得知蒙恬已死,威嚴強悍的秦帝國已亡,便又趁機大舉進犯。

有前人珠玉在前,彼時雖然剛剛建國不久,但漢高祖劉邦依舊想效仿秦始皇,遂親自領軍三十萬北上與匈奴決戰。

這一戰,劉邦當然是信心滿滿。

畢竟縱觀前朝,哪怕是偏安一隅的趙國都能痛揍匈奴,自己如何會敗?

可一向知人善用的劉邦,此次卻忽略了兩個能導致戰爭勝敗的關鍵條件。

其一,無論是戰國末期還是秦朝初年,匈奴都遠不如此時強大!

其二,劉邦雖然政治屬性點滿,但在軍事方面嘛……雖然稱不上狗屁不通,但至少也是個人菜癮大。

劉邦一頓操作猛如虎,初期也的確連連取得勝果,正當劉邦想乘勝追擊,接著奏樂接著舞的時候……就被匈奴圍在了白登山上。

最後還是靠著賄賂匈奴單于的妻妾,才得以逃出生天。

這次慘敗讓劉邦明白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匈奴已成氣候,就算能擊敗,也不可能將其剿滅,不如先休養生息,待到時機成熟後再行攻伐。

於是,漢朝便開始了對匈奴長達數十年的和親政策。

直到數十年後,漢武大帝橫空出世,君臨天下,憑藉著乾綱獨斷的威嚴,以及文景兩朝攢下的家底,就此拉開對匈奴反擊的序幕。

談到漢匈之戰,就不得不說到兩位名將,衛青和霍去病!

這兩位乃是天生的將才,比之兵仙韓信雖然差了點,但對付匈奴人卻是足夠了。

漢武帝在位五十餘年,一直奉行著不服就乾的強硬手段,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匈奴,雖然沒能真正意義上將匈奴人打得亡族滅種,卻也生生將處於上升期的匈奴政權打得分崩離析!

漢武帝死後三十餘年,匈奴終於向漢朝稱臣朝貢!

最最關鍵的是,由漢武帝主導的這一系列漢匈之戰,打出了後來兩漢的血性,打出了漢人的尊嚴,打出了中原文明的優越,打出了一漢當五胡的氣勢!

自此以後,再面對北方異族的時候,漢朝大多數時候都是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挨打。

自此以後,在對待周邊異族的態度上,漢人都是充滿了不屑與輕蔑。

自此以後,大漢正式登頂,周圍小國無不稱臣納貢。

簡而言之一句話,自漢武帝砍翻了了匈奴之後,大漢對周邊異族的威懾力達到了巔峰,誰不服就打誰!

漢朝表示,你們這些癟三,最好老老實實聽我的話,不然就乾死你們!

於是西域和北疆一眾異族紛紛跪舔,表示大佬,惹不起,惹不起……

時間到了東漢時期,匈奴飽經漢朝打壓而逐漸沒落,經過兩次分裂之後,早已不是那個控弦三十萬的草原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