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息怒,弟子當然不敢詆譭六經,但正因六經博大精深,終其一生也難得真解,所以才請老師以《三字經》、《千字文》為學子開蒙。先讓學子識字,之後再去修習六經未遲。”

儒家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每一本里面的每一句話,都經過了先賢的提煉濃縮,是真正的微言大義,需要終生鑽研。

六經固然高深,但從開蒙時代便修習,進境未免太慢。考慮到學習效率,林朝還是以為識字用兩本蒙學書籍更合適。

這個道理鄭玄如何不明白,但他還是無法認同林朝的做法。

“子初啊,人之初最為可貴,亦最為難得,若不趁此時修習六經六藝,恐怕……”

還是鄭玄奉行的精英教育,從最開始接觸書的時候就要貫徹到底。

人對第一次接觸的東西,總是印象深刻的。

換句話說,一個人先學識字,等識字之後再學六經,那六經對他的影響便是有限的。

而另一個人從六經開始啟蒙,雖然過程難了些,但六經對他的影響便能貫穿終生。

等學成之後,把這二人拉出來站在一起,身上的氣質都是不一樣的。

鄭玄教學,向來把德行放在學問之上,所以才會反對林朝這種做法。

可林朝卻想把實用主義做到極致,於是便堅持己見。

林朝滿臉誠懇地拱手道:“老師,弟子還是那句話。若是您親自挑選的弟子,先學六經自然無礙,可大部分學子,還是啟蒙再學六經。”

“罷了,你說得也有道理,此事便隨你吧。”

鄭玄想了想,還是應允了林朝的條件。

創立學宮之前,林朝就曾對鄭玄說起過學子的定位。

林朝不要求從裡面出來的學生人人都能成為大賢大才,只要求他們能讀書識字,勝任基層官吏的工作就行。

林朝繼續說道:“學子先開蒙,然後修習六經六藝,此外還應增設一些其他的學科。”

“其他學科?”

聽到這裡,鄭玄和蔡邕不僅皺起了眉頭,心中湧出一股不祥的預感。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如今雖是我儒學盛世,但百家亦不可不學。因此,弟子以為除了六經之外,還應增設農家、道家、名家、墨家、雜家、縱橫家,甚至是法家。”

林朝對鄭玄笑道:“老師,弟子欲以百家爭鳴,護我大漢萬世安寧!”

這還是鄭玄第一次從林朝身上,感受到如此強烈的嚮往憧憬,本來想反駁的話,也就不忍心說出口了。

自己這個小徒弟年少老成,謀算天下都如同掌中觀花一般,想不到增設學科之事,居然能讓他心緒如此波動……

鄭玄不忍心潑林朝的冷水,斟酌片刻後,才開口道:“子初,你之景願為師如何不懂。只是增設學科之事,有幾處還需三思而行。”

“老師請講。”

“其一,諸子百家固然可以增設,但不可與六經並列。”

本來六經作為學生從啟蒙就開始的指定教材,如今被林朝一改,已經變成了高年級教材,這點鄭玄勉強應允,但他決不允許把諸子百家的典籍抬高到跟六經一個級別!

這是鄭玄的底線,無可更改。

林朝開口道:“老師以為,我儒學勝過諸子百家?”

“這是自然!”

鄭玄和蔡邕異口同聲道,滿臉的理所當然。

林朝苦笑:“老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咱們雖為儒學傳人,但此言是否有失公允?”

林朝萬萬沒想到,鄭老頭和蔡邕居然不肯承認百家之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