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章 各方的算計(第2/3頁)
章節報錯
之所以沒有先發制人,唯一的解釋,就是他林子初有著更大的圖謀!
荀諶想了想,便拱手笑道:“兄長高明!”
……
林朝其實並不知道王允等人的小動作,不過就算知道了,也懶得去管。
相比於新紙這種小事,林朝自戰爭結束之後,一直在思索如何處理世家,或者說不單單是處理世家,而是要施雷霆手段,在短時間內解決或抑制土地兼併的問題。
至於王允這些人,不過是盛宴前的開胃菜而已。在林朝姑息養奸的縱容下,這些傢伙才會越來越飄,才會犯錯,繼而便可以以此為由,直接拔出蘿蔔帶出泥。
怎麼說呢,頗有些釣魚執法的意味……
拿著百官的署名來到軍機府後,林朝詢問了一番幾位軍隊大佬的意見後,立即取得了一致贊同。
畢竟軍隊不同於內府,不用處理政務,不用深謀遠慮,亦不用顧慮甚多。
他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打仗!
所以相對來說,武將比文臣更加純粹一些,對於擁戴劉備建國稱王這件事情上,也就更加積極。
等林朝從軍機府出來之後,手中的署名已經從一份變成了兩份,隨即便用校事府的運輸系統,將這兩份署名發快遞北上青州。
算算時間,等信件到達時,劉備應該還沒有動身南歸。
只是這兩份署名中,卻依舊沒有他林子初的名字。
數日之後,信件抵達北海時,恰好劉備正在準備班師。
林朝雖然只發了一封信,但劉備卻收到了兩封。
另一封,則是荀彧發過來的。
第一封信中,林朝先是奉上了徐州文武群臣的署名,表示大家都支援劉備建國稱王,然後又是一封林朝寫的親筆書信。
信中,林朝照例向劉備彙報了一番徐州的現狀,世家眾人入內府為官,以及賙濟三州百姓的具體事項。
隨後林朝筆鋒一轉,直言劉備稱王可以,但是萬不可授人以柄,更不能聽從以孔融為首的青州士人的意見。
真要稱王,也該等劉備回到徐州後,與群臣商議一番,確立具體事宜。
這封信用詞極為懇切,通篇沒有一句虛言,看得劉備連連點頭,感動不已。
可等劉備放下信件之後仔細想想,便馬上回過味來了。
林朝看似什麼話都說了,卻好像又什麼都沒說,完全是糊弄自己,同時又把皮球踢了回來。
“子初辦事一貫周全,為何這次卻這般油滑……”
劉備滿心疑惑的自言自語道,同時又拿起了另一封書信。
荀彧信中的內容就實在多了,通篇只有一個核心思想——稱王可以,稱齊王不行。
至於不行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齊地隸屬青州,與大本營徐州相去甚遠。
如今郯縣的治所地位已經穩固,若劉備在齊地建國稱王,勢必要將政治中心從郯縣遷到齊地,屆時所耗費之人力物力財力,完全不亞於一次遷都行動。
以如今徐州的財政狀況,是絕對承擔不起的。
再加上郯縣這幾年修繕城牆、鞏固城防,甚至治理周邊河道等一些列工作已經初見成效,若是執意將治所遷到齊地,那這些年投入的錢財也將付諸東流。
所以荀彧建議劉備在徐州境內,甚至就在治所東海郡稱王。如此既順理成章,又能節省民力。
看完荀彧的乾貨,劉備不禁連連點頭。
如今天下未定,府庫中也沒有餘錢,的確不適合折騰。
隨即劉備便遣人叫來了郭嘉,並將手中兩封信件交給他,詢問他的意見。
郭嘉假模假樣的看完,卻對劉備一拱手道:“主公,子初與文若皆言之有理,此前嘉請孔文舉上表,卻是唐突了,還請主公恕罪。”
劉備擺手道:“奉孝你乃是一片好意,某又豈能不知,何稱罪耶!不過此事,看來真得等回郯縣再說了。
不過某還有些顧慮,還望奉孝你如實回答。”
“主公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