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助馬堡,正月施家口,二月殺胡,三月雲石,四月迎恩,五月乃河,六月白楊林,七月水泉,八月灰溝營,週而復始,形成規律。

南北各派好頭目來管,如無好人,則不開市。”

聽到俺答汗的話,部屬滿臉的疑問,俺答汗如今為何又限制起馬市了?

俺答汗沒有解釋。

他這麼做對大明是有好處的。

馬市混開,大明商人太狡詐,欺騙牧民太甚,這會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滿。

本來馬市貿易,大明就是得利的一方,可惜他們的官員太蠢了,放任商人行事。

有些部落太貧困,大明商人用一些舊衣服和雜物就敢換一頭牛,一稜布就敢換一頭羊,一件布衣換一件皮襖。

俺答不是蠢貨,雖然不知道經濟理論,但是這些年來的統治經驗,早就知道馬市這種供求不平衡的貿易,大明是獲利數倍於韃靼各部的。

這些他可以不理,但是大明商人太沒有底線了,雖然各部急需這些物資,但是長此以往,他也彈壓不住牧民們的埋怨。

所以他要讓大明派出能幹事的官員,來管理好馬市,別把一件好事辦成了壞事。

二十年前,他就受夠了大明愚蠢的嘉靖皇帝,腦子有病。

不知道如今的小皇帝,和他祖父是不是一樣腦子有病。

朱翊鈞收到地方的奏疏,順義王奏請關於馬市的要求,陷入了沉思,如果不知道歷史。

他一樣會選擇嚴格控制馬市,雖然不至於向嘉靖朝那般朝令夕改,但是同樣的不會讓馬市發展興盛起來。

國家的事情,不能只看銀錢上的得失。

在嘉靖朝,馬市雖然有利於大明,例如民間對馬政極為痛苦,而開放了馬市之後。

大明可以用低廉的價格,買到所需要的的好馬,不管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要強過大明自己的馬政。

但是大明是農耕文化,民間自給自足,對外所求不多。而韃靼各部卻不同,他們做不到自給自足。

不可能放任他們從大明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物資,特別是針對興盛起來的土默特部。

如今俺答汗還沒有去青海,歷史上的推行黃教之事還沒有發生,朱翊鈞現在也不敢大力支援馬市

如果過幾年,黃教在韃靼興盛起來後,他才會放心的改革馬市,推動雙方的貿易。

最後,朱翊鈞准許了順義王所求的,嚴格管理馬市,但是對於其餘的事,並沒有要更改舊制的意思。

“蠢貨。”

俺答汗收到大明使者的來信,內心罵了一聲,失望的率部眾去了青海。

朱翊鈞當然不知道俺答汗內心的失望,招來兵部,在文華殿商議九邊事宜。

如今國庫有了盈餘,地方四海平靜,趁著閱兵之勢,正是最好的時機。

所以朱翊鈞要調動九邊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