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姜勇大殺四方的時候,郭大少的日子卻不好過,來郭府拜訪的人太多了,郭一凡早就應接不暇,只能閉門謝客。

都是方從哲害的,在兩京十三省搞了個什麼徵集令,廣集天下英才,為國效力,開創新時代,復我大明盛世。

CEO的號召力很強啊,能不強嗎,花重金誰也可以。主要是前段時間兵部工部召集的那些人,都被淘汰光了,一個電力組,一個蒸汽組,研究了個把月,一點成效都沒有。

CEO趁著國庫還有點錢,把徵集令推廣到了兩京十三省,本來只是貼個告示,收集些人才,現在是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只要能得出結果,賞銀一輩子也別想花完。

不僅宋應星來了,他哥宋應升也來了,凡是大明有識之士都趕來京城,一為朝廷的徵集令碰碰運氣,二來見識下何為超時代的發展。結果國人好奇心自古有之,都往京城趕,有些人只是跟風,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來京城。

這可樂壞了客棧的老闆,京城所有客棧酒樓都一屋難求,一些膽子大點的都坐地漲價,不過太過離譜還是會被順天府請去喝茶的。

客棧住不下,還有民宿,很多人家裡有空房的,都拿出來出租了,甚至新明小區都來了很多人,他們覺得這個樓房建造的古怪,很想體驗一下,只是新明小區是不對外的,房子空著,也不外租,只有來郭家工坊做工才有機會。

躲避不是辦法,還是要解決問題的,不然太影響郭府的正常生活了,於是管家趙士郎貼出了郭家告示,三日後,新民小區大禮堂論道,有意者皆可前往。

這次論道,範圍很廣,內容很多,難度也大,不像武林之人,華山論劍,也不像經筵講席,只討論治國理念,這次郭一凡要開天闢地,讓科學走向生活。

但郭一凡是講道理的,所以讓參會人員選出代表,可以是各行各業,不作限制,同臺論道。這比郭一凡一個人在上面講,下面幾萬人在討論,要合適的多。

新明小區大禮堂很大,只是椅子有限,所以都是席地而坐,只不過地上放了泡沫地墊,中間是圓桌,一圈椅子,泡沫墊就隨便坐了,想怎麼坐都行。

因為新明小區已經通水通電,所以大禮堂也裝了音響,圓桌上也放了話筒,確保整個禮堂的音效,不然離得太遠肯定聽不到的。

第三天的早上八點,會議就開始了,郭府供奉姜德主持,這個也是趕鴨子上架,從來沒見過這麼多人開會,可比金鑾殿早朝的人數多多了。不知道多少人,反正就是還一直往裡塞。

姜德維持秩序,用話筒喊的,聲音很大,“都不用擠,坐哪都一樣,保證都能聽見。”

這效果槓槓的,看來郭家拿出來的東西都很稀奇,都是從未見過的。

來人已經不少,各行業代表也都到齊,郭一凡就讓姜德直接宣佈開始,後面的人也不往裡進了,反正在外面也聽的到。

與會人員包括郭大少,供奉姜德,科學家宋應星、徐光啟,大夫陳實功、張景嶽,天文學家:薛鳳祚、李祖白,地理學家徐霞客、王士性,農畜學家屠本畯、喻氏兄弟,以及工部、兵部主事等人。

至於聽眾就太多了,五花八門,什麼行業的都有,就連郭家工坊休息的工人也來了,本就住新明小區,湊熱鬧也方便,最離譜的還是和尚、道士、尼姑,甚至武林人士也有。

“感謝各位到會,說實在的,最近郭府上門拜訪的人太多,有點應接不暇,所以用這樣的方式可能效率更高,只是條件簡陋,委屈大家了。”郭一凡見場面安靜下來就拍拍話筒開始了。

“今日論道,話題不限,只要是郭某知道的,肯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絕不藏私。”除了郭一凡,也沒人見過這種場面,都是好奇寶寶,用眼睛觀察著,倒很安靜。

“既然是論道,那何為道?《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所以,我理解的道,是一種客觀規律,雖看不見,摸不著,但萬物遵循,無法逃離。”

“既然道是規律,我們就需要發現它,認識它,甚至利用它。我舉個例子,以前大家都喝生水,經常會有孩子竄稀,現在蜂窩煤普及,大家燒開水喝,而喝涼白開的孩子不會鬧肚子,其實也是有原因的,是一種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生物在作祟,我稱為微生物,因為實在微小肉眼不可視,而燒開的水,會把這些微生物殺死,所以不會侵害身體。”

“原來是這樣,醫書上只是說邪祟入體,卻不知邪祟為何物,原來是看不見的微生物啊!”張景嶽恍然大悟。

陳實功卻提出了疑慮,問郭大少,既然看不見,你又是如何知道的。

郭一凡拿出一臺顯微鏡,讓姜德拿給陳實功,讓他自己看看。

“剛才陳大夫說,既然微生物肉眼不可見,我又怎麼會知道。我現在跟大家解釋一下,這臺儀器叫顯微鏡,就是能把微小的東西放大顯示出來。”郭一凡指著陳實功面前的顯微鏡說到。

“下面,有陳大夫先開始觀看,在座的有興趣也可以看下,底下人太多就算了,有機會再說。”郭一凡做了限制,不然今天就不用往下講了。

於是,陳實功就看到了一個細菌,一個病毒,這本來就放的切片標本。

“其實,組成人,或者動物,甚至植物,都是由一個個很小的細胞組成的,而這些微生物比較原始,就一個細胞,所以我們看不見它,但它卻無處不在,且歷史比三皇五帝要早的多。”

郭一凡此話一出,猶如一石擊起千層浪,底下討論聲不絕,連坐著的各位也匪夷所思。

“其實細胞也很常見,大家吃過雞蛋嗎?一個蛋其實就是一個細胞。”郭一凡加大聲音舉了個例子。

陳實功卻很激動,問道:“人也是由一個細胞變化而來?”

“是的,不過不是變化,而是分化,一個分成兩,兩個分成四,越分越多,孩子慢慢長大,成人後大概五十萬億個。”郭一凡回答到。

兵部主事聽的是糊里糊塗,問了一句:“那又有什麼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