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裡頭沒有“日”、“號”這一說,比如說兩人見面,甲問:“老兄,今兒幾號?”乙說:“九月一號。”或說:“九月一日。”得,你不用問,這說的準是陽曆。如說“九月初一”或“初一吧”,那就說的是“陰曆”。不過現在街頭相向,談日子,年輕人多不再說陰曆了,他們忙活的和老人不一樣,春節、陽曆年、五一、十一、清明、愚人節、父親節、母親節、情人節……逢節,胡天胡地就“過吧”。然而你要問他:“幾號?”他肯定對你說“一號”,絕不會說“初一”。

這事聽起來有點微妙的,老人青年有這麼小小的界分:老人們陰陽曆都記,年輕人獨記陽曆——只有一個節,大家牢牢記住了“陰曆”,那就是“十月一”。無論男女老幼,只要一提“十月一,沒人往別處誤會,肯定是陰曆”十月初一“。和清明一樣,是上墳的日子,中國的”鬼節“一年有三,這是最後一節。但是這個節,二月河卻長期”不曉得“,我生活在一個漂泊不定的家庭,自幼沒有受過父親的庭訓、母親的叮嚀,我們祖墳在昔陽,家中又沒有這概念,我雖讀了不少書,這個事沒聽說,這個日子沒印象——我三十歲就有人說”淵博了,到三十三歲我從部隊轉業才知道還有這個節,趕緊去查資料,才算明白了。這個節,是活著的人追念地下親人亡靈,為他們過冬做點準備。

先人們怎麼過這個“十來一兒”、“十月一”我沒見過。現在的十月初一,你可以上“郊垌”去看,墳地已平得差不多了,溝溝坎坎旁林間樹影下,甚或墳頭雖平,墓葬未遷的平地,連天衰草,枯楊敗柳間,一夥一夥的人——你不用問,每一夥都是一個家庭體系——擺花圈、燒香、焚紙,還有紙電視機、紙汽車、紙別墅……只情燒起。

倘是集體陵園,那就更熱鬧不堪,燒紙燒得烈火熊熊,“香菸”不能用“繚繞”二字了,而是“濃重瀰漫”。一家家的萬響爆竹,響得像暴雨擊打油毛氈頂房子,“呼呼”地響,憑你“蓋叫天”、“楊小樓”那樣的嗓子,吼煞沒人能聽到一個字。野意和眾意就這麼區分。又有相同的,那就是邊燒邊唸叨,把蘋果呀、橘子呀、點心呀往火裡填,“請你們來享用哪……”

我看了看清代的“十來一兒”,過法差不多。一般的,也是上墳燒紙、燒香。只一樣似乎今人少見,那就是新亡之靈要另作隆重祭奠,還要延僧道作功德薦拔。我說過,中國人認真,有“事死如生”這個規矩,我們的先民雖有人寫過《神滅論》,但就整個社會而言,普遍認為我們不過是生活在“陽間”。死亡,是從一個“陽間”——到陰間的過渡,中間只隔一條河,名字也起得極好,叫“奈河”(奈何)。如能進入“無間”——你可以從這一間到那一間隨便來往,那好,這就是“神”。像清明、中元、十月一這些節,說得現代一點,是我們陽間的人,在此岸向“陰間”彼岸的人打資訊,傳遞心語與情愫關懷。

這個節正規的名字叫“十月朔”,也叫“朝官府”,不算大節,但沒有一家不認真對待的。民俗諺,“十來一兒,棉的兒的兒(的兒,方言諧音)”。過了節,就進入冬天了,要穿棉衣了。由此及彼去推想,陰間的“人”也該過冬了,要穿棉衣了。這是萬不能忘的。燒紙、燒香、燒紙衣,這是必有的關目,因此它又有個名字叫“燒衣節”。我們現在過這個節,沒有政府行為,因為我們的政府不信鬼神。清代可不是這樣,府、縣的主官都要出來,組織祭祀,“薦壇”,也叫“無祀會”。這是什麼意思?沒有的確的資料可查。但我思量,有兩條:一條,政府每年要處決犯人,這些人的死它要負責,亡靈要有所安撫,不然這些搗蛋亡靈就會在轄區內製造麻煩。再就是,有些貧弱無依、凍餓而死的“野鬼”也應由政府負責安撫——這當然不是孔孟之道,官員們寫文章時尊的是孔孟,作心靈祈禱時想的是釋迦牟尼和老子。“無祀會”這名字就說明了一切問題,無祀無不祀,不是祭祀哪一個鬼,而是所有境內的鬼。那排場也是極大,但我想可能會辦得稍遲一點。因為家家都在“家祭”,他要把時間錯開,人家上墳家祭,要出門,既出門了免不了要轉悠轉悠;走,看“無祀會”去!這一天,人們是不做飯的,祭靈用的祭品都是上好的點心,古人沒有我們今天這樣大方,把好好的東西往火裡扔。——小心收拾起來,帶著它,一邊看祀會,一邊咀嚼,所以這節還有個名字叫“小寒食”。

有意思的是,這個鬼節過得有點博愛味。燒紙、祭酒、焚香,主要是“給親人的”,然而他們認為亡靈也是有地下“社會關係”的,還有一些“野鬼”,如果和地下親人們彆扭起來,“親鬼”們也不得安生。所以灑酒請眾鬼都來飲用,還要多燒些冥衣給親人們換上,還要打發他們沒有衣服穿的窮鬼鄰居朋友。人世間不就是這個樣子嗎?鬼們也做“慈善事業”,求得他們那一維空間的和諧鬼關係。

我曾和朋友聊天,說中國的人節不如神鬼節,鬼節其實是中國的舊婦女節。比如說過大年,祭祖,男昭女穆分排立定恭肅如對大賓,女人們照樣不能出門。八月十五賞月吃西瓜,是自己一家團聚,女人們終年在家,這一日照樣,仍然是個悶。悶死了!只有玉皇大帝生日,文殊、觀音、地藏、普賢……成道日,清明、中元、十月一,把女人封在家裡這些事不能完成,女人們就跟著男人離開那個能把人憋神經的家,女人們頂多能到月亮底下嚶嚀幾句,冬至,女人你待家裡擺供享吧!一年到頭躲在小宅子,到郊外,看廟會,逛大廟,好好釋放一下,大膽寬鬆一下,就這個意義。比如“十月朔”,從這個日子到正月初二閨女回門,女人要憋整足兩個月悶在家中,不趁這日子“放”一下也真不得了。十月初一小節,過得這樣豐滿,也就是人們心理暗示的需要了,清人潘陸有《看無祀會》雲:

吳趨人好鬼,風修自年年。

百戲陳通國,群神冠進賢。

氣喧秋燕後,花晚嶺梅先。

不斷山塘路,香飄遊女船。

“十月朔”的節,正規是“哭靈”的。女人們天生能哭,在墳上哭幾聲上船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