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與金庸先生在深圳曾有一次快晤。兩個作家相遇,當然要談到對方作品的優劣上下。

深方主持人間我最喜歡他的哪部書?我不假思索回說,《神鵰俠侶》。

為什麼會選擇這部書呢?當時只是應急答問,談的第一感覺。回味起來,使我產生此種印象的原因,是因這部書瀰漫了愛的情懷,釋放出的是對社會、人生的終極關懷,那就是愛。

楊過雖名楊

“過”,但他的

“過錯”追究了去,其實只是有一個糟糕的父親。出身不好,

“成分高”。於是便受欺侮。連黃蓉、郭芙、武家兄弟這些

“好人”,好人家的子弟,動輒就要收拾他一下,中神通的徒子徒孫們也是名門正派人物,郭靖送楊過進廟避囂,照樣受他們欺侮。

楊過的本領最後其實已經是天下第一,這本領就是在不斷捱整受欺壓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完善提高得來的。

這部書從頭到尾張揚的是仁愛與愛人,和這種最高的博愛精神的力。然而在我們實際生活中,見到的

“報復”,卻是太多了。牙眼相報,以血還血,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些

“天經地義”的東西作為社會理念究竟有沒有問題,似乎想這件事的人不多。

階級鬥爭年代那不用說了,有哪部戲裡不講

“階級仇”呢?連

“生產隊裡開大會”都是

“訴苦把冤伸”。如今說摒棄了

“階級鬥爭為綱”這樣的理念,但我們似乎又鑽進了錢眼裡,什麼是

“善”?什麼又是

“愛”?標準是什麼?只是一個字,錢!愛人不愛人天知道,愛錢才是真的。

愛人、愛生命的社會思維,已經叫得人人皆知了。這種思維是呼應

“以人為本”的憲法而來!自然是不錯的。然而我們的社會思維方式,開啟電視看就明白,廣告、錢、電視劇、個人奮鬥成功了,成功的標誌是主角肯定有錢了。

有仁愛而無拳勇的武訓,那是太個別,太稀有的了。連專門慈悲憐憫人的和尚道士們——他們也是有級別的,科級和尚,處級和尚……憑的什麼呢?

不是憑他們的道德修養、禪理佛性,而是憑他們的拳頭,憑香火錢掙得多寡——他們每日忙著

“發展旅遊”,也實在是含著另一份

“愛的情結”罷。考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團體,小到一個人——他的素質用什麼標準?

我看不用去翻看國民的學歷:大專水平的佔到百分之幾何,博士學歷的又是百分之若干。

讀過什麼書,官又做到多大,級別怎樣……這些東西都只是引數,很扯淡的引數,與素質只是個

“大概其”或者

“似乎是”那樣模糊的距離位置。有一個量化了的標準,我看是這樣,是看你這國家、民族、團體、你這個人,你的心軟化了沒有,軟化的程度又如何。

你見到當街屠牛、殺羊、宰雞鴨,無動於衷;見到犯罪當死,人犯被乖乖牽到絞刑架前,槍決刑場,然後殺掉,恬然不出悲憫之情,恐怕很難談你的素質問題——我們現在不能廢除死刑。

但這與素質問題是兩回事。所以,

“愛人”這個名字太好了,無巨無細對人的關懷,思想的呵護,生活的關照,都是對人基本素質的關照,大哉《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