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聞箴言(第2/2頁)
章節報錯
“和諧,並不意味著沒有矛盾和差別,而是多樣性的統一,和諧,並不是穩而不動,靜而不變,而是動態的穩定”;
“管理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混亂的事情規範化。管理意味著制度選擇,制度的力量就是培育人、激勵人、開發人,為人的發展提供製度平臺,使想幹事的人有機會,能幹事的人有舞臺,幹成事的人有地位”,等等,就昭示了管理、和諧與人的發展之間的淵源關係。
“知識是頭上的花環,財產是頸上的鎖鏈,智慧是穿不破的衣裳,知識是取不盡的寶藏”;
“時間永遠是最短缺的資源,它的供給絲毫沒有彈性”,等等,就闡釋了珍惜時間與學習知識之間的因果關係。
書中這些真知灼見,給讀者以啟迪和力量,無疑具有方**的意義。三是真實之感。
真實源於修煉。能追無盡境,始為不凡人。一個人能放棄什麼,關鍵要看他想獲得什麼,能放棄常人不能放棄的東西,一定能獲得常人不能獲得的東西。
作者多年來始終沒有忘記奮鬥,始終保持著一種浩然的正氣、蓬勃的朝氣和昂揚的銳氣,在人生道路上奮力開拓探索。
出身貧苦而不自卑,創業艱難而不安逸,事業輝煌而不奢華,書中處處可見作者對生活、理想、名利、品德、苦難獨到的解讀。
例如,他在書中闡述的
“人生三境界”給人以警示和啟迪:一是
“逆境”,此時不能自暴自棄,而應愈挫愈奮,堅信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二是
“平境”,此時不能頹廢消沉,而應刻苦學習,加強修養,堅信
“是金子總會發光”;三是
“順境”,此時不能忘乎所以,而應戒驕戒躁,要多為人民辦好事、幹實事,要
“夾著尾巴做人”。是啊,人們往往欽慕的是成功時刻的鮮花和掌聲,但有誰知道背後的艱辛和苦難?
我認為,成功就是才氣加運氣再加力氣。沒有力氣,才氣就會凋零,運氣也不會垂青。
有人問我,是學什麼專業的?我回答是,社會大學畢業的,學的是苦難系拼命專業,課本是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坎坷之身須懷壯偉之志,窮困之境應無頹唐之意。張國臣多年來痴心不改,在嵩山文化苑中苦耕不輟,繼《少林文化學》《神奧嵩山》之後,又用心血凝成了《嵩山的流泉》叢書九卷。
可以說,能夠完成嵩山文化研究領域的如此鴻篇系列,這本身就是作者真實人生、奮進人生的一個大寫!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