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於正式入職成為一名小學教師了,可是,這種入職和我當初的想象很不一樣。在師範學校做學生時候的自己,真的感覺自己好像比人高一等似的,感覺自己也能和“天之驕子”相媲美。可是,入職以後的我才知道自己其實是狗屁都不如,雖然在我工作的時候,國家剛剛頒佈了“教師法”,不過,現在的我知道了,所謂的頒佈這樣的法律,倒不如說是讓我們甘於清貧甘於奉獻罷了。

教師真的清貧,這是我工作以後才有的深深的體會,教師的社會地位也真的卑微,這也是我工作以後才有的深深地切身體會。但凡有點關係門路的,人們都會選擇改行或削減腦袋往政府機關裡鑽,而從未見過人們選擇改行從政府機關裡削減腦袋往學校裡面鑽的。原來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我相信,以後還會是這樣的現實。

我的第一個月工資是72元,這是我人生第一次憑著自己的工作而獲取到的第一份收入,可是,第一次拿到工資的我卻並不興奮。我的許多初中同學因為沒有考上學校,可是他們所掙的錢遠比我的工資多得多。回到家的我都羞於提及自己的工資收入,當父親問我一個月多少錢,我並如實回答的時候,父親有點自豪而又憨憨的對我說道:“嗯,是的有點少,還不夠我在山場打石頭幾天就能掙來的。”不過,父親接著說道,他乾的是體力活,遠不及我的工作輕鬆而又體面。

“體面”到底是個什麼概念?我的“體面”的收入總是讓我不好意思和別人的工資收入相比較,不過,我的那幾個沒有考上學校並因土地徵用進廠進單位上班的同學卻總是對我如此的低收入唏噓不已。我的一位初中時候的同學和我家是隔壁鄰居,隔著不高的院牆他總是那麼大聲的說道:“你們的工資真的太低了,我就不相信你的工資是這麼點錢?你是不是騙我的?”。

暈,我怎麼騙他?我拿到手的可是真金白銀的72元人民幣,而他當時在市政公司上班的時候,他的工資已經有200元一個月,如此的工資收入的巨大差異經過很長時間才有所好轉。不過,所謂的有所好轉只不過是我們的差距變小而已,他的工資收入即使時隔三十多年,他的收入依舊比我高。

空洞的喊叫終抵不住真金白銀的誘惑,如此的低收入讓我們這些身處偏僻荒涼之地的這所小學的教師們,整日看起來就好像是混日子似的,誰也不會把這樣的一份工作當作是一項光榮的事業來完成。是的,養不活自己一個人的工資收入如何能讓這些人安於清貧而又對工作滿腔熱情?!

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我就身處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如此的環境也讓我漸漸地對未來失去了希望,我們這些來自外地的教師都在熬著日子爭取早點調回家鄉工作,這樣的話,至少我們吃家裡的、用家裡的,這樣或許我們才能夠省下點錢來。

感覺這真的是一所混日子的學校,感覺這真的是一份混日子的工作,你的所有的努力都不會有人看在眼裡,你的所有的努力終將經受不住周圍同事的冷嘲熱諷,你的所有努力依舊只是那麼少得可憐的碎銀幾兩……

難怪這樣的一所小學校裡是那麼的簡單而又不能再簡單,一切都是那麼的簡單操作。一個學期下來也不會開個集體會議,一個學期下來也沒有什麼業務學習,同事們只是上課的時候上課,下課的時候就聚在辦公室裡吹牛胡侃,每日上班的時候一個個總會三三兩兩的來,而每日下班的時候,卻又總是那麼“呲溜”一聲,比兔子跑的還要快。

當地的同事都利用課後的時間要麼逮魚摸蝦補貼家用,要麼在河對岸的農戶那裡承包一塊棉花地種棉花,或是承包幾畝的魚塘養魚。他們的妻子也都到山背後的鹽場找點零活幹,只有校長不在外面兼職,也只有校長的妻子在家做專職家庭主婦,在那個計劃生育政策管控很嚴的情況下,他家竟然生有三個孩子。一切的原因都因為他是校長的原因,學校裡面的所有上級教育專項撥款只有他一個人就像是家裡錢似的隨意支配。

我的那位中年同事曾不止一次的對我說過,你看看,我們的工資養活一個人都很困難,可是校長卻能夠憑藉著和他差不多一樣多的工資,養活一大家子人,其中的貓膩不用說,大家也心知肚明。

是的,我當時的工資收入真的幾乎養活不了我自己。一個月72元,一週四趟回家,來回車票是兩元,這裡的魚蝦便宜也比較多,大都不超過一元錢一市斤,每次回家的時候,我都會買上三四元新鮮的魚蝦回家孝敬我的父母。當時我們幾個青年教師都學會了抽菸,香菸不貴,六七角一包,但是每個星期我也總會買上三兩包這樣的香菸,每週如此固定的開支就是十元左右,一個月僅僅是上述支出就是四十元左右。另外我們還會每個月按時交納二十元的伙食費,如此這樣,我的每個月72元的工資僅僅剩下12元。這剩下的可憐兮兮的錢讓我許多年都捨不得在春節的時候替自己買身新的內衣內褲,反正都是穿在裡面的衣服,破就破點,我要用這僅有的一點錢省下來替自己買身西裝或買件夾克。至於毛衣,那是我好不容易省下錢來買來毛線讓表姐幫我織的,這件毛衣即使後來我結婚成了新郎,我依舊穿著這件毛衣在身上。

我理解這些清貧的老師,我理解這些生活如此捉襟見肘的同事,我的那位中年同事和我們的老校長他們兩人則天天用學生廢棄作業本的紙捲起嗆人的菸葉抽。

是的,唯有早日調回到自己的家鄉工作才是我們在那裡得以繼續煎熬下去的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