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我家的新房子
章節報錯
我的爺爺依然在建築工地上打工,我清楚地記得我考上師範的那一年,我的爺爺已經七十三歲。
“就是餓死,我們也決不能幹這種缺德事,我們一定要把最好的糧食交給國家!”,爺爺的這句話總是會在我耳邊想起。可是,一個寧願自己被餓死,也要把自己最好的糧食交給國家的爺爺已經七十三歲高齡卻依然在建築工地打工!這一切只是因為我的爺爺是個農民,所以爺爺無法像城裡人那樣年滿六十就可以領著退休金在家安享晚年,可是,爺爺對國家的貢獻並不少。
爺爺本可以在家安享晚年,但是我知道,在家安享晚年的爺爺是沒有任何收入的。父母養育了我們兄弟姐妹五個,生活實屬不易,能沒把我們弟兄姐妹幾個餓死就是最大的功勞。爺爺平時的零花錢只有靠自己在建築工地打工掙得,另外還要貼補家用,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爺爺燒得一手好的飯菜,爺爺憑此手藝總是給村上人家的紅白喜事幫忙。有時遇到誰家有紅白喜事請爺爺幫忙,即使爺爺身在建築工地,爺爺也總會請假回來給這些請他的人家幫忙,爺爺經常會說:“誰家沒有個紅白喜事?能幫就幫!”
是的,“能幫就幫”,可是爺爺請假回家幫別人家紅白喜事燒菜做飯,爺爺就拿不到工地上的工錢,爺爺的這種樂於助人的行為總是會招致母親的數落。爺爺也總是會生氣的回擊:“不需要別人幫忙的人家還算個人家嗎?難道你家以後遇到大小事就不需要別人幫忙?”,爺爺的這一句話總是會堵的母親啞口無言。
在那時,人們的人情味甚濃,誰家有個大小事都是大夥一起幫忙完成的,人們不僅會從工地請假回家幫忙,而且絕對不會拿工錢。主家只需在幫忙結束的時候,提供一頓不算怎麼豐盛的飯菜就行,如此的默契已經成了那個時候人們交往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
我記得小時候我家建第一座大瓦房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平時的時候都是由父親和附近的鄰居利用早餐中午傍晚空閒的時候,你添一把土,我砌一塊石頭完成的,只有到了上樑落成的那天,父親和鄰居才會集中時間請一天假。家裡一下子來了十幾個壯勞力,人們熱火朝天的忙碌著,人們必須要在晚上太陽落山前把新房剩下的工序全都完成,然後鳴放鞭炮宣佈新房落成。人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房子裡抽菸喝酒,一起慶祝新房的落成。
這一天是我家最熱鬧的一天,村裡所有的匠人、手藝人都被父親請到家裡幫忙,亂哄哄的,但一切井然有序。瓦匠、石匠師傅負責砌牆上瓦,木工師傅負責制樑上梁矯正檁條,母親則領著幾名婦女在扎柴几子。所謂的柴几子就是將十幾根蘆葦杆攥成一個圓柱形並把它用細繩紮緊,如此首尾相連的很長很長,後面有一位年邁的老奶奶手拿菜刀按照房屋需要的尺寸,把它們剁成十米左右一截一截的模樣放在那裡,只等著木匠師傅矯正好房梁和檁條後的一聲大喊,母親就會急匆匆的丟下手裡的活計,從蘆葦堆裡翻找出早就已經準備好的一個竹編的籃子遞給上樑的木工師傅。
上樑是需要放鞭炮的,除了放鞭炮以外,主家還會提供一大竹籃子的糖果、餅乾和饅頭等之類的糖果點心散發給大家。準確的說,不是散發,而是母親把早已準備好的裝滿糖果點心的竹籃子遞給上樑師傅,隨著旁邊一位師傅點燃鞭炮,上樑的師傅就會在高處向著下面的人群扔這些糖果點心。此時下面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幼早就停下了手裡的活計,一起來哄搶這些從天而降的糖果糕點。搶到的人喜笑顏開,搶不到的人也不必灰心喪氣,因為站在房梁高處的木工師傅總是能夠從上而下的看清楚下面的誰搶到了、誰沒搶到?木工師傅總會善良的最後留幾個專門扔向沒有搶到糖果糕點的人。
這是蓋新房的一個重要環節,剩下的時間人們會抓緊時間給檁條鋪上早已紮好的柴几子。生產隊裡的老水牛也早就被牽來幫忙,一位放牛的老爺爺早就牽著牛,在父親早就準備好的一堆黃泥上,一邊澆水一邊讓老水牛把這些硬硬的黃泥踩成厚厚黏黏的黃泥漿。
房樑上面的師傅忙著鋪著柴几子,下面的師傅則用籮筐挑著很粘稠的黃泥來到牆邊,他們會用鐵鍁一鍁一鍁很輕鬆的把筐裡的黃泥扔向站在屋簷的師傅。站在屋簷的師傅總是會像變戲法似的接住下面師傅扔過來的黃泥,然後順勢倒在已經鋪好並被小木條固定好的柴几上,剛才還是那麼透亮的屋頂突然變黑。挑泥的、接泥的總是那麼的默契,此時還有幾位師傅也是這樣像變戲法似的扔瓦片、接瓦片,最後的工作則是由另外幾個師傅專門把扔上來的黃泥均勻的塗抹在柴几上,並在上面一行一行的鋪設著紅紅的瓦片。
他們在忙活著,下面的人也一刻的不閒著。爺爺在掌勺燒菜,母親和剛才扎柴几子的婦女則轉戰廚房,也是,房子還沒蓋好,根本就沒有什麼廚房,所有的一切都在露天完成。有的摘菜洗菜、有的刷碗洗盤子、有的去鄰居家借桌椅板凳,一切都在好似慌亂的情況下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電工師傅此時正在緊張忙亂的架設著電線、燈具,今晚新房落成典禮的最後一個環節還需要電工師傅的畫龍點睛。只見電工師傅一句極為自信的“好”聲落地,剛才還是朦朦朧朧的一片大宅立刻就會驚豔的展示在人們面前。
隨著新房落成的鞭炮齊鳴,附近的鄉里鄉親便會在聽到新房落成典禮的同時,帶著他們最淳樸的賀禮來祝賀。祝賀的禮物很簡單,往往是五斤白麵、十個雞蛋什麼的,但是,無論是怎樣寒酸的禮品,記賬先生也總是會一無鉅細的記錄在案,以便於人們下次隨禮時作為參考。
這就是我記憶中老家蓋新房的場景,雖歷經久遠,但總讓我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