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座不大的海邊小城有個怪毛病,別人都會用四季分明來形容一個地方,而我們這座海邊小城彷彿卻只有夏天和冬天兩個季節。國慶節放假的時候,我們依舊穿著短褲汗衫,可是一到國慶節假期結束,不需過上多少天,到了十一月份的時候,一場寒流來襲,沒穿幾天的秋衣秋褲立馬就會換上冬裝。從此,這個冬天就真正來臨了,這個漫長的冬季一直會延續到來年的清明節左右。

我們這裡的清明節總是會讓你感覺到忽冷忽熱的感覺,此時誰也不敢輕易的把厚厚的冬裝脫下來。等到五一節放假歸來,我們一個個早就由幾天前的一身厚厚的冬裝立馬更換成現在的短褲汗衫了。如此這樣的天氣總是會被大夥調侃,大夥都說我們這裡只有兩個季節,一個是夏天,另一個是冬天。

國慶節放假回家的時候,天依舊是那麼的熱,我穿著短褲汗衫幫助父母在地裡勞作。回校的時候,母親執意讓我把冬天的棉襖帶到學校去,母親說:一場風性下來,就是冬天了,你趕緊把棉襖帶上。可是,母親的好意我並不領情,我說道,反正我每週都回家,怕什麼?

是的,我每週都回家,怕什麼?即使有哪一天寒潮突然來臨,我相信寒潮也不會輕易的就這麼一下子把人給凍死!地理老師課堂上講的清清楚楚,地理老師說四季是因為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而形成的。由於太陽直射點在地球南迴歸線和北迴歸線之間往返移動的週期性變化,從而引起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造成了各地獲得太陽能量多少的季節變化,於是形成四季的更替。既然這樣,天氣變冷和變熱一定應該是緩慢漸進的,母親的話我才不信了。

科學能夠解釋清楚許多道理,但是,也有許多道理是科學永遠也無法解釋清楚的。既然太陽直射點在地球南迴歸線和北迴歸線之間慢慢的往返移動,那麼這個冬天就不應該突然來到。可是,我錯了,在國慶節過後的十一月份,原本還是風和日麗的秋天,總感覺這個秋天是來鬧著玩似的,這個秋天像極了五月的春天,風和日麗、太陽高照,我們許多同學依舊穿著短褲汗衫。

十一月初的某一天中午,吃中午飯的時候,天氣還是晴空萬里的樣子。等到我們剛吃過午飯,天氣突然轉陰變的灰暗,繼而狂風大作,天氣一下子把我們直接由夏天帶進了冬天。猝不及防的我們在教室裡被凍得瑟瑟發抖,是的,母親的話是對的。班級裡有些同學做好了準備,他們立刻由一身夏裝轉而穿上了冬裝,而我和幾個沒帶冬裝的同學則被凍得很狼狽。

晚自習的時候,有幾個沒帶冬裝的同學乾脆裹著宿舍裡的被子來上課,我也裹著宿舍裡的被子來上課。大約八點左右吧,我正裹著被子在教室裡上晚自習,突然學校門口的門衛來到教室找我。真的讓我感到很是詫異,因為門衛說有個七八十歲的老人來找我,門衛讓這位老人在校門口的傳達室等著呢。

暈,到底是誰在這麼冷這麼黑的夜晚裡來找我?我絕沒有想到我的爺爺會在晚上來看我。當我一臉狐疑的跟著門衛來到學校傳達室的時候,推開門的剎那,我鼻子一酸差點流下眼淚,原來是我的爺爺來看我了。我的爺爺看到我推門進來,剛才的焦慮緊張立刻轉為我最熟悉的爺爺憨憨的笑容。是的,爺爺無論遇到什麼事,見到我總是這麼憨憨的笑容,爺爺總以我考上師範學校而驕傲。爺爺不善言辭,見我推門進來,一邊憨憨的笑著,一邊把手中的黃大衣遞給我讓我快點穿上。

原來是爺爺送衣服給我來了,我一邊穿上爺爺遞過來的黃大衣,一邊心疼爺爺說道:“過兩天就是週末,我會回家拿棉襖的,這麼遠,你是怎麼來的?”

爺爺嗔怪的說道,天突然這麼冷,哪怕就是還有一天也會凍你夠嗆的。原來爺爺打工的建築工地離我們學校並不是太遠,不過,步行也至少需要一個小時。爺爺看到天氣突然驟變,心神不安的爺爺根本就無心給建築工地的那些民工燒火做飯,利用下午的時間爺爺上街替我買了這件黃大衣。然後又匆匆給建築工人做好晚飯後,連鍋碗瓢盆都來不及整理,就一個人步行一個多小時來到學校給我送棉大衣來了。

爺爺一邊欣慰的看著我穿在身上的黃大衣,一邊喜滋滋的說道,自己胡亂買的,沒想到穿在我的身上正好。

這件黃大衣伴隨著我一直穿了許多年,當時的我們把這種綠色的軍大衣稱之為黃大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人們不把它稱之為“綠大衣”,而偏偏稱之為“黃大衣”?後來我知道,或許是因為解放初期的軍人穿的都是那種土黃色的軍大衣,老百姓已經習慣了這種稱呼吧。

爺爺看到我穿上合身又暖和的軍大衣後,立馬就決定回去。爺爺說,那麼多的鍋碗瓢盆還沒有刷,他要抓緊時間回去,畢竟還有一個多小時的路要趕。是的,天黑沒有公交車,爺爺只有步行回去,雖很心疼爺爺,但是在那個交通工具匱乏的年代,我只好望著爺爺的背景消失在漆黑的冬夜裡。

當我把爺爺送到學校門口大路邊的時候,爺爺對我說他過幾天還會來看我。爺爺說,他託人幫我在船上買了一塊手錶,過幾天就能到,等到到的時候,爺爺說一定會在第一時間來學校送給我。

過幾天,爺爺真的極其小心翼翼的送我一塊手錶,一塊讓同學和老師都羨慕的手錶,我清楚地記得,當時爺爺是花了八十元買的這塊手錶。

這是一塊鄰國生產的手錶,也是一塊在當時最為流行的全自動雙日曆手錶。聽爺爺說,市裡的百貨大樓賣一百二十元一塊,他是託人從船上買的。爺爺所說的託人從船上買,這是當時這座海邊小城有船員關係的人的普遍做法。因為我們居住的是海邊港口城市,經常會有船員往返於各國之間,這些海員就會利用出國的機會帶些手錶、腳踏車等這些國內的緊俏貨,然後買給自己身邊的熟人從而賺取一點差價。

這是我們家的第一塊手錶,哥哥總是很羨慕別人帶手錶,他早就想買一塊手錶了,無奈,當時的手錶真的太貴,根本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夠買得起的。我不知道當時爺爺在建築工地打工一天能掙多少錢,但是我敢斷定:這塊手錶至少花了爺爺兩三個月的工錢。爺爺說這塊手錶是花八十元買的,而在三年後我上班工作的時候,我一個月的工資收入僅僅才是七十六元!

當我帶上這塊手錶的時候,我們的班主任老師竟然也羨慕的問我從哪裡捨得買一塊這麼好的手錶?因為班主任老師只不過帶著一塊六十元不到的國產手錶,而且既不是全自動的,又沒有雙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