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阻止劉賢的決定,豈不是與滿朝諸公及天下有識之士作對?君不見殿中很多大臣眼含熱切之色,恨不能像裴越那樣領軍征戰席捲八荒。

劉賢在說服穀梁之後,又感知到下方文武百官的激動情緒,不由得頗感欣慰。

他看向始終沉默平靜的裴越,溫言道:「衛國公,可願為朕分憂?」

其實在穀梁開口的時候,裴越便已經明白雙方的想法,而且他想得還要更深一層。劉賢這樣做不僅是要千金買馬骨,順帶著將自己架在火堆上,還有可能是衝著穀梁而來。

他不清楚開平帝在臨終前有沒有將穀梁在刺駕一事中的角色告訴吳太后和劉賢,如今看來至少透露過一點風聲。

眼下他臉上並無異色,淡然地應道:「陛下厚愛,臣感激不盡,願為朝廷竭盡心力。」令

劉賢喜道:「大善。」

除去新任五軍都督府大都督之外,朝堂和京營的主要職務皆已有了人選,這場朔望大朝也走向了尾聲。

文武百官喜憂不同,且大多沉浸於劉賢那番話勾勒出來的宏偉藍圖之中,故而沒有多少人在意都知侯玉最後宣讀的那道聖旨。

左庶子吳存仁擢為翰林院侍讀學士,成為這座被譽為儲相之所的清貴衙門二把手。

翰林學士依舊由東府參政韓公端兼任。

吳存仁學識淵博文采斐然,起草過很多份極其重要的聖旨,譬如開平帝在遇刺之後委任輔政大臣的聖旨便是出自他的手筆。除此之外,年過三旬的他還是莫蒿禮最重視的關門弟子文道傳人,在清流文臣中擁有很大的影響力,被稱作年輕一輩中的文壇盟主。

裴越望著那位不卑不亢領旨謝恩的文臣,心中忽然隱約有種預感,在老一輩文臣逐漸凋零之後,這位吳學士極有可能成為將來東府的掌舵人。令

從他的晉升路線便能看出,對方走的是真正的儲相之道,從翰林院修撰到詹事府太子屬官,再到如今的翰林院侍讀學士,將來即便沒有外放為官的經歷,也只需要熬過一些歲月,便能升任六部尚書繼而進入東府。

但是……

自己那一刀如果要砍下去,恐怕這位吳學士首當其衝。

劉賢並未察覺到裴越的神色變化,這場朔望大朝順利完成,他心中興奮與喜悅兼而有之。

他完成了吳太后交待的所有事情,並且沒有出現任何差錯,而且從文武百官的反應來看,自己那番鼓動人心的煌煌大論起到了極好的效果。

仔細思量一番,確定沒有遺漏的細節,劉賢便轉頭望向恭敬肅立的都知侯玉,後者心領神會地面向百官,高聲喊道:「退朝!」

百官恭送新君轉入後宮,而後三三兩兩地離開承天殿。令

其時,陽光明媚,風光正好。

右執政洛庭不著痕跡地看了一眼穀梁,後者微微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