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未來(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整個道的範圍發生了大型旱災,這個受災區域可就比後世的一個省大多了。
而全省幾乎顆粒無收,是個多麼嚴重的情況,只要細想就讓人不由渾身發寒。
但最嚴重的,還是百姓們拋棄了原本賴以為生的田園,開始遠離這個生長的地方,竭力想要去外面找一條...活路。
農耕時代,沒有什麼災難比這個更嚴重。
李子卿只能抱希望於一點:“逃荒的百姓有多少?”
蕭平微微彎腰:“過半...災民。”
河南道人口一千多萬,全境受災,災民數字大概四百餘萬,過半...也就是兩百萬人?
兩百萬人的逃荒?
“種地的百姓,最能知道收成年景,開春欠收後,百姓就意識到年中將會發生嚴重缺糧,早在四月間,每天就大約有一千多名災民逃離河南道,而且在朝廷依照慣例徵糧徵稅後,這個情況...立即加劇了。”
“百姓們有些抗議,但都無濟於事,在少數地方,地方官府甚至動用了府兵對付百姓,交上來的東西,比他們嘴裡的東西有價值得多。”
“災情中的百姓,按照正常年景上交稅糧還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的是,河南道的許多官員,都藉著這股災情投機發財,強買強賣,坐地起價,以勢壓人威脅恐嚇之事層出不窮,百姓的家產被掏空,田地被變賣,才只能選擇逃離這個地方。”
李子卿深深吐了一口氣,她明白了。
這個局面,再加上長久的不下雨,官府賑災的無力,就必然會出現大規模的脫離了土地想要逃離的難民。
甚至會出現一個自東向西的大規模流民圖。
在長安的官員和掌權者們思考著大唐下一步該往哪兒走,該怎麼和吐蕃突厥打交道的時候,百姓們卻想的是該去哪兒逃荒。
兩百萬人的逃難啊...
不對!李子卿突然凝神。
第一次接觸逃難的人,是朱重八。
也就是李子卿回到長安後,李易開始招兵時候的事情。
算算時間,和蕭平說的正好對得上,但當時怎麼看,也沒有這般規模才對。
若是出現了過百萬人的逃荒,他們必然會前往能討條活路,富庶的地方,在河南道旁邊有多少?要麼是往下去江南,要麼是往上去陪都洛陽或者...長安。
但長安的難民,李子卿開設報坊的時候,是派了錦衣衛去查的,情況沒有這般嚴重,當時還以為是小股幾萬人的逃荒。
兩百多萬人去了哪兒?為什麼這件事沒有在朝堂上被捅出來?
是地方出了問題,還是長安...
李子卿問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