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點把王羽難住了。

關於仁的問題,其實儒門鎮教之典《論語》之中已經敘述的很清楚,也很完備了。

而仁也是儒門的核心所在。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剛、毅、木、訥近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等等。

以上能看懂的自行領會,不能看懂的自行百度。

因此,想要脫離論語的藩籬並不容易,可以說非常困難。

即便是後世的儒學大家宗師,對於仁也沒有多大的發展,基本上都在論語的範疇之內。

而唯有一人,另闢蹊徑,開闢了足以與仁相鼎力的另一個儒家根基。

那就是義。

腦海之中的念頭飛速旋轉,無數關於仁義的至理交匯融合,最終在王羽腦海中匯成四句話。

“子曰成仁,吾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

王羽此言一出,頓時大放光芒,無數的浩然正氣從天地之間匯聚而來,直接將眼前的三個大字給衝破。

而且不止如此,這一道充塞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甚至一路而上,直接將剩下的九十八道階梯全部衝破,所有的道理法則烙印在這一刻都形同虛設,皆沒有阻擋住這一道浩然正氣。

這並不是說孔子不如孟子,主要是眼前這些都是孔聖的道理烙印,比較死板的。

而王羽這四句話也是第一次出現在這個世界,第一次引動天地浩然正氣,威力自然非同小可。

這也就是王羽沒有開啟文氣,不然憑藉這一番話,足以問鼎大儒乃至宗師了。

因為,這一句完全可以當做王羽的立道之言了。

亞聖孟子的核心之道便是義,修天地浩然正氣,與仁互為表裡,相輔相成,絕配。

只不過,王羽的心不在此。

仁義之道,不是王羽的道。

這道浩然正氣接天連地,宛如撐天巨柱,天梯之外的人自然也都看到了。

眾人此時已經被王羽給震驚的麻了。

甚至麻中麻。

但是眾人心中仍然忍不住震撼和驚訝。

這王羽到底是多麼妖孽,竟然在天梯之中引動如此浩蕩的天地異象,恐怖如斯。

王羽也沒想到,這一句話居然引動了如此浩大的天地異象,只能說孟夫子不愧是孟夫子,亞聖稱號名副其實。

這道浩然正氣衝破了前路的一切阻礙之後,便返了回來,化作一條紫色小龍直接鑽進了王羽的身體之內,消失在了天地之中。

對於,這種是不是有東西鑽進自己身體的情況,王羽表示自己很淡定,一點都不慌。

因為,已經進入過九個了,早就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