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 章 早朝定商策(第1/3頁)
章節報錯
皇帝壽宴的熱鬧與歡愉還未從眾人的心頭散去,新的一天便在京城的晨鐘中悄然來臨。
太和殿內,莊嚴肅穆,早朝的氣氛與昨日壽宴的喜慶,截然不同。
大臣們身著朝服,神色凝重,在大殿內依次站定,等待著皇帝南擎天的到來。
隨著一聲“皇上駕到”,南擎天邁著沉穩的步伐走上龍椅,威嚴的目光掃視著殿下眾人,“眾愛卿平身。”
聲音在空曠的大殿內迴盪。
眾人起身站定,丞相王天成率先出列,拱手道:“陛下,昨日壽宴上,各國使臣皆表達了與我朝通商的強烈意願,此事關乎國家發展,臣以為應儘早商議出應對之策。”
南擎天微微點頭,神色從容:“朕也正有此意。
眾愛卿對通商一事有何見解,不妨直言。”
話音剛落,戶部尚書趙忠良向前一步,手中捧著一本厚厚的賬本,說道:“陛下,臣以為通商於我朝而言,利大於弊。
從賬本上看,我朝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物,在他國極受歡迎,若能擴大貿易,稅收必將大幅增加,充盈國庫。
只是,通商細則必須謹慎制定。
比如關稅的徵收,過高則可能引發他國不滿,影響貿易往來;過低又恐損害國家利益。
臣建議,針對不同貨物,制定不同的關稅標準。
像絲綢、瓷器這類我朝獨具特色、他國需求迫切的貨物,關稅可適當提高;
而普通生活用品,關稅則可稍低。”
此言一出,大臣們紛紛交頭接耳,低聲議論起來。
這時,禮部尚書李崇義站了出來,他儀態端莊,語氣平和:
“陛下,通商不僅是經濟之事,更是外交大事。
臣以為,在商議通商細則時,需考慮到各國的文化習俗與外交關係。
與西域樓蘭國通商,可在邊境設立專門的貿易集市,既方便管理,又能促進文化交流。
樓蘭國重視玉石文化,我們不妨在貿易中多引入玉石相關的交易,投其所好。
而與北方匈奴國通商,他們以遊牧為生,對中原的農耕技術和器具或許感興趣,我們可適當輸出此類物品,增進兩國情誼。”
李崇義剛說完,兵部尚書周武便大步走出,他身形魁梧,聲音洪亮:“陛下,通商雖好,但邊境安全絕不可忽視。
匈奴國雖有通商之意,但他們生性勇猛,且邊境時常有小股匪患。
臣建議,在通商路線沿途增設烽火臺,加強巡邏兵力,一旦有異常情況,能及時預警。
同時,選拔精銳士兵,組建商隊護衛軍,確保商隊安全。”
這時,一直沉默的吏部尚書陳宏緩緩開口:“陛下,臣以為,通商需要大量,熟悉貿易和外交的人才。
目前朝廷官員雖各有所長,但在通商事務上經驗不足。